“虚假就业率”背后的隐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16 12:39 新华网 | |
“虚假就业率”背后的隐忧 在采访中,许多人表示同样的担忧,一方面“就业率”统计方法,一方面某些高校又在“就业率”上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最终的受害者不仅是学生,还有我们高校,乃至整个社会。 “使招生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被各学校走了样儿,那绝不是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应该采取措施杜绝高校的短期行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毕业生就 首先,“虚假就业率”影响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对公办高校而言,就业率上不去,自然就要或多或少影响到专业的发展乃至领导的升迁,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虽然没有这么复杂,却直接威胁着其生存危机——以后招生时没有谁敢报考。处于解决自身危机的需要,许多高校宁肯牺牲毕业生的实际利益,也不惜以造假骗取社会各界。这种造出来的就业率,掩盖了院校就业率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发表评论 其次,“虚假就业率”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有专家认为,“虚假就业率”会导致一些人才市场不大的专业反而能吸引大批优秀考生,导致人才市场供大于需的恶性循环。“我孩子今年高考,在填报专业的时候,我们都是查询这个专业在这个学校的就业率状况才决定的。进来后,我们才知道,这个专业就业率根本没有学校所说的那么高。”一位家长对记者说,“如果学校造假就业率,就是在侵害我们的知情权。” “学校造假就业率对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学生来说,伤害非常大。”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李明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为这个孩子倾家荡产的让他上大学,“虚假就业率” 侵害他们的知情权,这只是表象的东西,最本质的是害了一个家庭,断送了一个孩子的前程。>>发表评论 第三,“虚假就业率”败坏社会风气。由于学校一味追求就业率,使一些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的单位得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拿到毕业证书,一些大学生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盖章的“接受单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那些盖章无门的学生,岂不是被迫花钱买章盖?像这样雪上加霜的事,只能使一些单位大捞不义之财,败坏了社会风气。 第四,“虚假就业率”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就业率造假的实质,是学校为了给自己戴花贴金,以此表明所谓的“实力”,从而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吸引生源。我们看到,校方以牺牲诚信为代价,对学生实际就业与否并不看重,看重的是那张盖了章的“劳动合同”或“协议”。这样一来,学校是保证了“就业率”,但是,学生却成了直接受害者。一些学生未出校门,就迫不得已参与学校精心策划的弄虚作假。试问,这种教育的结果,怎么能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呢? “就业率”不应成为决定专业“生死存亡”的硬指标 使招生和就业率挂钩,本来这样的规定是为防止高校的盲目扩张,但一些高校却利用提高就业率办法,增加学校扩招的砝码,达到增加经济收入,或是其他一些的目。对于如何防止学校利用统计上的漏洞虚增就业人数,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建议。>>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