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0 16:32 恩波教育 | |
2、生产力 是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总和,是人们利用、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核心的、包括运输体系、能源动力体系、信息传递体系,以及生产组织、劳动管理体系在内的庞大系统。 生产力的核心问题是劳动者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不仅带来了自然的后果,而且也在人类社会自身之内带来了社会的后果。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而且劳动还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生产力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生产力具有社会性。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人类生产活动不可能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一定群体的社会活动。 根据在生产力系统中存在和作用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它的构成因素分为实体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实体性因素是指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渗透性因素是指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管理等,它们没有实物形态,是通过渗透在实体性因素中而发挥作用;社会性因素是指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有关的因素,组织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高低。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得到实现,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消亡。 3、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这三个名词表达的是同一范畴。(注意: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才是生产关系)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关系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则体现出来的,可以把它称为经济制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是一对等价的概念。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易考选择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本质层次和运行层次两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本质层次: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次的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其核心和基础。制度的演变有两种形式;改良与革命。改良是制度的量变过程,是在保持制度根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方面进行调整,使制度更加趋于完善。革命形式是指制度的质变过程,特征是废除旧的原有制度,建立新的制度。 运行层次(表层层次):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经济形式的安排,主要指经营方式,另一部分是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指价格、信贷、劳动工资的管理等等。 一定的经济运行体制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一定的所有制通过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来得到实现。 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明确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经济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易考选择题) 从哲学角度看,生产关系是一般范畴,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具体范畴,一般总是寓于具体之中。因此生产关系的好坏、先进或者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具体的经济体制来决定的。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是好的,是先进的,相反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必然是两种可能,一种是落后的、陈旧的生产关系,它自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种是这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是“超前的”关系,它同样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国1958年的“大跃进”及后来的“一大二公三纯”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超前的经济制度改革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挥作用有两个层次: 一是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尽管经济体制在根本上是由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但经济体制毕竟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生产力的发展独立发挥作用。要使生产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果一种生产关系从其性质上看是先进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它的具体形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么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也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并采取怎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易考选择题)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易考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 在各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层次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因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首先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探索实行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怎样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揭示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经济学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如果孤立地、纯粹地研究生产关系,就容易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区别仅仅归于生产关系,这样就陷入了历史唯心论的泥潭。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应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制度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易考辨析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