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陪读父母“背井离乡”:如此心酸是为孩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1 10:14  东方网-新民晚报


为了儿子的学业,张树林放弃了许多爱好,唯一不能割舍的是拉手风琴

  每当新学期到来,我们总会在许多来上海求学的外地娃娃身后,发现这样一群特殊的家长,他们离别故乡,提着沉重的行囊,紧紧跟随儿女,住进了这陌生的都市。他们全部的生活内容就是——陪读。

  家里的电话永远是静音

  陪读母亲:袁女士

  家乡:合肥

  陪龄:10年

  随着不时掠过耳畔的琴声,我们来到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间琴房外,透过门上的玻璃窗向里望去,一位长相甜美的女孩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神情专注地拉着手中的小提琴。旁边一位中年妇女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手中的笔不时在小本上跳跃。随行的学生科老师指着那中年妇女悄声说:“她姓袁,一直陪着女儿在上海学琴,都10年了!”

  我们拧动把手刚推开点琴房的门,袁女士一下子堵在了面前,眉头拧成了个疙瘩。瞧对方一脸的不快,记者忙说明来意,袁女士冷冷地回道:“我下午有空,到家来谈吧。”说着,她匆匆写下个地址,就硬生生关上门,把我们尴尬地丢在了外面。

  下午,我们如约来到淮海中路,几个小时前刚让记者“碰了一鼻子灰”的袁女士,此刻满脸笑容地把我们迎进了屋子。解释起方才的误会,袁女士讲,自己特别烦的就是孩子练琴时有人打扰。她近乎固执地认为,小提琴美妙的声音里是不允许掺进任何杂质的。所以,家里的电话永远是静音状态,而亲戚朋友很少能走进自己的家门,就算父母从安徽来沪小住,也只能待在外面的旅馆。为了这份固执,袁女士说,自己失去了太多的亲情。

  聊起10年的陪读经历,袁女士说她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孩子。自打女儿六七岁开始学琴后,她和丈夫就从安徽省射击队退役,带着孩子来到上海。为了让女儿读书方便些,袁女士搬了3次家。后来,怕影响孩子学习,她拿出所有的积蓄,买下了现在的这套房子。

  “女儿总要长大,如果她不需要你陪了,会不会感到失落?”面对记者的问题。袁女士想了一会,喃喃低语:“离开射击队我特别遗憾,有时睡觉都会梦见自己走进靶场,还哭醒过。女儿真要大了,不要我管了,我也就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了!”

  儿子有出息啥苦都能吃

  陪读父亲:张树林

  家乡:哈尔滨

  陪龄:3年

  昨天下午,跟随着高一年级的小张同学,我们来到了康定路上一幢破旧的石库门房子。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屋里,我们见着了“陪读父亲”张树林。

  这时,狭窄的房间里十分闷热,墙上两台老式的电风扇无精打采地摇着头,送出些许凉意。而桌上的电视机是台14的金星彩电,张树林偷偷告诉记者,就是这些家电,还都是邻居借给他用的。张树林说,孩子学长笛,都是因为自己太喜欢音乐。虽然,老张在哈尔滨装饰织物厂有份稳定的工作,可为了孩子,他还是辞职来到了上海。

  这几年,张树林的陪读生活是艰辛的,每天,他都要骑着自行车,跑上几十公里,给一家进出口公司送快递,屁股常常被磨得肿了起来,坐也没法坐。而为了省钱,刚到上海时,他住在汶水东路的一家小招待所里,那地方,老鼠经常在天花板上蹿来蹿去,每天晚上回来,床单上总会铺满老鼠屎。而冬天,屋子里特别的冷,被子又特别薄,整整二三个月,张树林睡觉连衣服都没敢脱过。

  虽然日子过得苦,但张树林不觉得什么:“每天晚上想想儿子挺有出息的,啥事都能挺过去!”

  正聊着,我们发现墙角处斜倚着架手风琴,张树林讲:“这可是老朋友了,一直跟着我,摸摸它我就高兴。”说着,他神采飞扬地拉起了“骑兵进行曲”,脸上写满了欢乐。

  一曲弹罢,张树林突然对摄影记者手上的照相机发生了兴趣。接过来摆弄了几下,那一招一式分明是个行家里手。老张说,十多年了,他一直钟爱摄影,可自打和孩子来到上海后,这些爱好也全都搁下了。

  听了这话,一旁的儿子忙拿出张报名照:“这就是我爸拍的,多好。以后,我一定给他买架好的照相机。”

  “等陪着你读完大学,我一定把这套本事给拾回来。到时,好好给你拍几张神气的毕业照!”抚摸着儿子的肩膀,父亲的眼中满含希望。

  陪读观点

  老师:陪读应量力而行

  “家长陪读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上音附中学生科的魏厚忠表示,学校里的许多任课老师还是希望,父母们能守护在孩子的身边。因为学音乐,要求的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附中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容易被一些不良事物所吸引,荒废学业。而有了父母的时刻监督,孩子才不会轻易迷失方向。

  但同时,魏老师表示,陪读需要把握一个度,我们的家长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明辨是非,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同时学校完备的管理机制,也会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另外,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舍弃一切,来到上海,孩子嘴上不说,但明白父母生活的窘迫,容易给他们在精神上造成压力,苛刻要求自己的学业,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自卑感。因此,父母陪读应当量力而行。

  学生:早些学会自己飞

  家长含辛茹苦地陪读,可孩子又是否领情呢?记者在音乐学院附中的部分外地学生中间进行了调查,结果19位学生中,不赞成陪读的14人,表示无所谓的3人,认为需要父母待在身边的只有2人。

  小袁同学来自浙江,父母都在上海陪读。她表示,每天爸爸妈妈总牢牢盯着自己,挺压抑的。同时,来上海租房子住,老是要不停地搬家,也没法静心学习。她希望自己能去学校住读,可看着父母整天为她操劳,实在不忍心提出。

  指着桌上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本,住读的刘同学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他认为,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老让父母陪着,就永远长不大,“我们总要去独立面对生活,早些学会自己飞该多好啊!”(钱俊毅 张龙摄)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