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新规出台后 看学生、高校、银行脸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1 15:02 外滩画报 | |
前不久出炉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中指出: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社会诸阶层(书中共列出十个阶层)必须实现合理而无障碍的流动,而且,中间层的规模要大大扩张,农民阶层和贫困层的规模要大大缩小,实现“橄榄形”架构。 要达到理想中的“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教育是很关键的一环,“现代社会的差别主要就是教育的差别。”该书主编、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强调说,“尤其是大学教育,对人的一生有很重要的改变,保证贫困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权利的平等,会对他们以后阶层的流动提供很大的动力。” 的确,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教育都是改变社会结构、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 9月5日,复旦大学2004年本科新生入学日。来自福建的吴利华拉着简单的行李,穿过来来往往的车流,找到了中文系所设的报到处。她没有缴纳学费,身上只有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两三千元钱,离学校规定的七千多元还差很多。虽然有些担心,但她还是相信自己能顺利实现自己读书的愿望。 因为随着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她的还有《新生入学报到手册》,里面郑重承诺不让一个贫困的学生辍学,并且详细介绍了经济困难的新生入学后可以采取的措施,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柳暗花明?助贷新规出台 1999年开始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由银行发放给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帮助他们支付学习生活费用。这个源自政府的努力,目的在于帮助贫困学生通过受到高等教育,也平等地有着“向上一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 然而,助学贷款政策实行几年来,由于违约率高,银行不愿承担风险等原因,2003年许多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许多贫困生因此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 助学贷款出现了僵局。 2004年6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各高校2004级的新生将是新政策的首批“受惠”者。 如果新的助学贷款政策能够完全实现,银行每年将支付近140亿贷款,这个数字远远大于前5年实际发放的52亿。 “20%”:有人欢喜有人愁 近日来,河南一所大学数学系2004级的新生王好心中颇不平静。虽然已经进入学校,但对于自己能不能贷到款以缴纳学费,他并没有把握。“我们也不知道今年情况会怎样,虽然有新的政策出台,但到底怎样运作,会不会贷给我们,会贷多少给我们,我们也不清楚。”该校一位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说。 据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不久前透露,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0%。因此,根据这一比例,新国家助学贷款规定:高校每年的借款总额原则上按全日制在校生总数20%的比例、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计算确定。相对于前几年的贷款发放情况,新规定扩大了许多省市的发放范围,比如说贵州省去年助学贷款发放比例只有13.29%。 从理想状态来讲,这个“20%”可以覆盖所有的贫困生。问题在于,我国各地区的贫富差异较大,具体到各地高校里的贫困生比例也不一样。比如,复旦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沈鸣华说,复旦大学贫困生比例将近20%,而贵州省教育厅贷款办工作人员吴婷说,贵州省的贫困学生比例超过了20%。据记者了解,陕西省的贫困生比例则更高。 当然,中西部地区贫困生比例虽然可能高于20%,但由于这些地区学费较低,单个学生贷款额一般不会达到6000元,此间的差额就可以“补匀”给其他贫困学生,所以吴婷表示,贵州省这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不过,并非所有中西部地区的高校都如此乐观,当差额不足以弥补其他贫困生的贷款需求时,问题就出现了。陕西省教育厅学生处负责人就对记者表示:“贷款只有那么多,需要贷款的贫困生又太多,我们只好选择最困难的学生发放。那些经济不算最困难的,只能拖欠学费。” 不过,拖欠学费对于一些贫困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说实话,我的心理压力一直很大,好像自己什么事儿都做不好一样。”程飞家境困难,但因为一直贷不到款,所以只能拖欠学费,“可是每年学校都会催,而且催得很急,有时候会说再不交就让你退学,那种感觉,没办法讲清楚。” 风险补偿基金:有些高校觉得“吃不消” 针对此前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银行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此次新政策要求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由高校和财政各自分担50%。其中财政负担的这块,部属高校由中央财政拨给,省属市属高校由地方财政拨给。 张保庆在8月31日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解释:因为贷款难,很多高校学生欠缴学费,最多的有几千万。缴纳风险补偿基金的话,按最坏的考虑学校可能要承担200多万元风险补助金,这和几千万元的欠缴学费相比是小数。所以,大部分高校对此表示了理解和接受。但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陕西省教委学生处负责人认为,省属院校一般经费比较紧张,在有限的经费中再拨出一部分作为风险补偿基金,会有一定难度。“我所接触到的一些高校领导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我们尽量少贷款或不贷款,以减少缴纳大额风险补偿基金给学校财政带来的压力。至于减少学生贷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学校就无暇顾及了。”他无奈而坦率地表示。 “打包”打掉了一些银行的积极性? 按照助学贷款新规定,高校将被分为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分别“打包”,以“包”为单位,由各银行参与竞标。所谓的“打包”,就是将不同层次的高校,诸如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高职院校等混合分组,每组都有一定的数量和贷款规模,银行不能变动其中组合,也无从知晓“包内”院校的名称。 目前,上海市市属高校助学贷款银行招标工作已经完成,据上海市教委学生处老师称,一切进展顺利。 但陕西省教育厅却不那么轻松:“部属高校一般质量较好,学生毕业找到好工作的机会较多,所以招标应该容易一些。可作为陕西省来讲,省属高校占了很大一部分,不如部属高校,学生就业难度大,还款难度也会大。所以银行的积极性不是太高,我们也在动员中,但这肯定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干的事情。” “我在想,可不可以把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一起打包,这样银行的积极性会高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压力也会减轻一些。”陕西省教育厅学生处负责人最后说。 为什么会有“打包”政策出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货币信贷处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新政策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50%的风险补偿金将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给,为了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渠道的畅通和运作,所以采用将部属和省属(或市属)高校分别打包的设计。 当记者问她,作为商业机构,就银行自身而言,如何看待这次政府行为色彩较浓的助学贷款新规,她表示,银行虽然是商业化运作,也要从大局出发,支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我们最近开会一直在讲这个事情。”她说。 而对于银行方面的新助学贷款实施细则情况,记者采访到的各家银行均以“尚在研究讨论中”为由,表示不好多说。 (记者:胥会云 编辑:老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