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将至 你教孩子“厚礼好办事”吗?(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3 11:44 南方日报 |
作者: 胡键 刘中元 王长庚 陈洁娜 徐芬娜 甘丽华 绘图:简仁山 中秋将至,送礼风又刮到三尺讲台。教育专家呼吁:尊师重教要行之有道 编者的话 教师节刚过,中秋、国庆佳节又接踵而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两节”前后的中小学校园里吹起了两股风向相反的“送礼之风”——一种是学生们童真流露,自制卡片、花篮送恩师;另一种是一些家长领着孩子守在教室门口送“重礼”,三尺讲台下打起了“月饼大战”、“烟酒大战”。 我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美德,但发生在21世纪课室内外的这两种对比鲜明的现象却不得不让人深思。 对于由东莞一位家长来信引发的这个话题,讨论各方似乎都很难给“送礼风”下个是非对错的结论,编者也无意给家长与老师“施压”;而在于探讨一下究竟如何向恩师表达感情、表达谢意,在于让全社会在讨论中达成一个共识,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 用礼物来加强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利于师生感情的建立 在传统视角中,校园的符号就是——书声琅琅、清贫奉献。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上的美与丑也同样在学校这面镜子里反映出来。 看到讲台上大大小小的礼品特别精美,正准备把孩子一夜赶制的一幅画送给老师的家长突然感到十分“尴尬”,“我顿时傻眼了,相比之下自己孩子的礼物是多么的寒酸,真的是难以出手啊。” 这封来自东莞谢岗镇的家长来信上周在本报见报后,就点燃了“舆论风暴”。 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记者发现这种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家长尴尬的同时,老师也尴尬着。 广州某小学的张老师说,很多时候家长来送礼都隐含“索取”在里面,他们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照顾”,或者希望孩子有个“一官半职”。 在深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说,自己每年都要花一笔钱在给老师送礼上。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时,他回答道:“我不能让自己小孩子吃亏,这样做没办法啊,小孩也会缠着我们给老师买礼物啊,现在很多小孩都搞攀比,礼物一个比一个上档次,只有买好礼物,我们才能‘交差’啊!”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不少老师们表示,在很多时候,他们会收到家长和学生们送来的礼物,虽经百般推辞,但有时用尽浑身解数都推不掉的,没有办法只有收下。 深圳某学校的吴老师坦率地说,今年教师节收到了18件学生送来的礼品,这些礼物也是他的心理负担,“自己觉得不对劲儿,但是不收又觉得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用礼物来沟通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既不合适,又不利于师生感情的建立。”广州某中学的李老师用这样一句话给此类事件下了个结论。 如果学生在孩提时代就以为“厚礼好办事”,从某种角度看,是给了成人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 今年是我国第20个教师节,从十年浩劫对知识的摒弃到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尊重,我们经历了风雨与艳阳,但眼下校园中这“一正一反”的风气,又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或家长要是出让了自己的某种利益,那么在其心理上,总是有期待的,这种期待可能是“让自己孩子不吃亏”,或者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等等。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会长林伟健感慨地说,尊重知识、尊重老师是青少年的基本品德。但如果社会、家长不能适当引导,走到“金钱驱动”的反面去,则是时代的悲哀。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敏强教授分析,对老师而言,重要的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收到学生的自制卡片、花篮之类的礼物,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和回应;而对学生而言,自己的礼物被老师收下,不止是对自己的认可,也是对师生感情的一种肯定;对双方而言,这都有着正面的意义。 但学校又是社会的雏型,一旦被玷污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如果学生在孩提时代就以为“厚礼好办事”,从某种角度上看,是给了成人社会一个响亮的耳光。 林伟健认为,“送礼”本身并没有错,甚至是孩子感激师恩的一种流露,家长、老师、学校和全社会都责无旁贷,要作好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