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书目新闻 > 毕业我们一起失业 > 正文

大学生就业缘何如此艰难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7 11:25  新浪教育

  近日,偶然看过了复旦大学主持研究的《2002——2003年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报告对一千多名2002年和2003年的上海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上海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从中我们不难分析出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种种原因所在。

  客观原因

  Ⅰ 大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乐园

  2002年,全国共有145万名高校毕业生,而2003年,高校毕业生更达到212万人,增幅达46.2%。2004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610万人。同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又创历史新高,达到280万人!在此形势下,“扩招”自然就成为了大学们“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Ⅱ 部分行业市场萎缩

  据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资料显示,今年该校一些专业所收到的就业招聘信息明显减少。拿IT专业来说,去年同期的供需比约为1∶6,今年却降到了1∶3。用人单位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的招收新人,记得几年前,凡计算机系的毕业生一进入市场便会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如今这种一将难求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Ⅲ 招聘单位用人标准盲目抬高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并非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是“人才”,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中,做事的态度是第一位的,而做事的能力则只居第二位。只有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可谓“人才”。

  上海有一家杂志社其实只需要本科生,但收到的一大堆简历中有许多却是硕士研究生,负责招聘的人高兴地说:“若要招人当然是学历越高越好了”。其实,“大材小用”与“小材大用”的结果是一样可悲的,职业岗位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必然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Ⅳ 专科生的困惑

  由于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和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重复较多,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本科毕业生又不惜择业“低就”,饥不择食地盲目择业,甚至不惜陷入传销的职业陷阱,而导致专科生倍受用人单位的冷落。

  主观原因

  Ⅰ 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毕业生无法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盲目从众,从而导致其职业定位的不明确。用学生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目前还缺乏一个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体系。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其实并不清楚,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他们表示,当前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专业与将来职业发展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希望有一个提供给自己想从事的行业的实习机会。

  因此,就业指导便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果大学就业指导教育“落伍”,势必会影响到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Ⅱ 随波逐流,追求稳定

  曾有一位名校的大学生如此评价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好处:“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工作环境也较好,压力也不是很大,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其他津贴待遇也还算优厚,所以我会把择业重点放在公务员考试上。”近年来,国家又几次提高公务员的薪金,进而又提高了公务员的职业声望;同时公务员录用又逐渐建立公开考试、社会招聘的制度,从而使普通求职者也能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中来;另外,国家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化、专业化方向也与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一致。致使许多毕业生都产生了想加入公务员行列这种盲目从众的就业心态。

  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还普遍存在着等级观念,他们在择业时往往下意识地排出职业等级。一家权威的职业调查公司,在全国十余所著名高校对一千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最愿意选择的职业,按照企业所有制排列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中外合资企业占32.2%、外商独资企业占30.1%和民营合资企业占10%。而按照行业排列在前几位的依次是:金融证券业占23.2%、商业占14.7%、高新技术产业占9.6%、国家机关占9%、医疗卫生业占6.7%、教育行业占6.7%、IT行业占6.5%……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还存在着就业思路相对狭窄、择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Ⅲ 求职面试不得要领

  如今的求职面试不再像以往,只要将简历简单复制,而后“天女散花”式地投送便可以了,如果现今如此,最终得来的肯定是“石沉大海”的结果。因此,求职面试是毕业生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甚至于是择业成功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将在后面的篇章与大家一同详细探讨求职面试的技巧。

  Ⅳ 名校效应

  现在许多国内企业对毕业生的教育背景还是十分看重的,毕业于什么学校,成为了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加之,现今大学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同为大学生,能力上却是参差不齐,所以用人单位对学校品牌和专业还是比较看重的。

  以上海为例,上海的大学入学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未来想进入某个大学学习不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进什么样的大学才是个问题。未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名校的价值越来越突现,然而出身“名门旺族”者毕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导致大多数求职的大学生们,在初次面试被拒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对工作的不确定性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

  Ⅴ 就业城市的相对集中

  在2002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城市求职压力排行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上海。然而,大量本地和外地高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却仍然看好在上海的发展。其次,依次是北京、深圳等大都市。毕业生们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而却对急需人才的中小型城市的众多就业机会不为所动,这样必然会形成就业市场“就业密度”不等的怪现象。

  Ⅵ 收入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调查显示,2003年,大学生期望最低月收入平均约3200元,与2000年的调查相比,提高了700元。但这些数据同时表明,他们对收入的要求与社会实际收入情况相比,期望值显然偏高。而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那些真正应当考虑的如个人兴趣、单位或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却成了大学生就业所考虑的次要因素。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