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微波炉做出思乡月饼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08 10:09 法制晚报 |
中国驻伊前大使孙必干及现任临时代办卞先生向本报介绍使馆生活 五星级宾馆相当国内镇级招待所 白天也得拉窗帘 屋内可唱卡拉OK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可以称得上是伊拉克中国人最为聚集的地方,伊拉克现有中国人40多名,使馆工作人员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一。要每日在战火中保护在伊所有同胞的安全,还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中国驻伊前大使孙必干及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卞代办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中国使馆人员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怎样打理日常生活,怎样度过每天的24小时。 没特别事 全天呆在房间里 卞代办说,办公和居住地都在自己的房间里是很可怕的事情,现在他们基本上24小时都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谁都不敢轻易迈出饭店一步,每个人都要憋出病来。虽然饭店里有花园,而且每个房间都有阳台,但是由于担心遭到美军飞机炮轰或伊拉克武装分子突袭,使馆人员从来不随便到花园和阳台上去。他们晚上尽量把灯都关着,因为害怕成为武装分子胡乱袭击的对象;即使在白天也要把窗帘都拉上,只是时不时从窗帘布的缝隙中偷偷地察探外面的情况。 看电视、打牌 加上卡拉OK “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没有什么娱乐可言的。”卞代办说,他们每天几乎没什么上班与下班的区别,工作时间之外,使馆工作人员们通常只能通过看电视、串门聊天或打牌来打发时间。但是最近,他们的房间里却多了一样可供消遣的设施,就是卡拉OK。卞代办说:“这是即将到来的新大使杨鸿林先生特地为我们安排置办的。”卞代办说,杨大使虽然还没有到来,但经常打电话给他们,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并及时安排相关事宜,满足他们在这边的需求。 吃中秋节小聚会 微波炉做月饼 据中国驻伊使馆卞代办及中国驻伊前大使孙必干介绍,目前使馆有11名工作人员,每天工作8小时,和国内的正常班一样,但由于工作的地方就是吃饭睡觉的地方,所以也无所谓上班与下班的区别。吃饭往往是在所住宾馆的餐厅,没有办法防备水、空气遭到贫铀弹的污染。目前能保证喝的水是在当地买的矿泉水。 提到中秋和国庆,卞代办说:“我们当然不能像在家里一样过节了。”他说,中秋节那天,他们用饭店里的微波炉自己做月饼,让当地的中餐馆帮忙做些饭菜带回饭店,在房间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中秋国庆联欢会。当然,这只是所有同事的小聚会,大家聚在一个房间里,虽然拥挤得根本迈不开脚,但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牌、唱唱歌、看看中央四套的电视节目(这里能收看到中央四套的节目),想想远方的家人在家热热闹闹过节的情景,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五星级酒店 相当镇招待所 卞代办介绍说,目前使馆的11名工作人员住在离绿区一公里之外的一所五星级宾馆——曼苏尔饭店内,饭店离马路有一段距离。据他说,虽然曼苏尔饭店号称当地的“五星级”饭店,但其内部设施和条件实际上只算得上国内乡镇招待所的级别,因为伊战期间美军对地面轰炸造成的破坏以及战后伊拉克民众的疯狂哄抢,使得饭店的大部分财物早已被洗劫一空。 据卞代办介绍,所有使馆人员都住在饭店一层,总共十多个房间,每个房间不到10平方米,房间内部设施非常简陋,只具备国内乡镇级单人标准间的条件,电视和空调等都是当地一些老式电器,经常会遇到范先生(撤离伊拉克的中国商人) 每天带枪在身上 不想再回去 由于功能退化而造成的问题,特别是在白天温度达58摄氏度高温的情况下,更是寂寞和炎热都难耐。 记者采访了中国某贸易公司伊拉克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范先生,他曾在伊拉克工作和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伊战后他们公司最先回到巴格达,试图恢复战争期间被迫停止的工作,但是由于伊拉克政权移交后局势日益恶化,公司所有的中国员工纷纷撤离伊拉克,而范先生却成为留守伊拉克到最后的公司员工,他前两个月才刚从伊拉克回到东北老家。 回想那段提心吊胆的可怕经历,范先生仍心有余悸。他说:“当时,公司其他中国员工都走了,只有我一人还留在公司呆了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我每天都把枪带在身上,不敢出门半步。”范先生又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人的生活水平倒是提高了不少,现在许多家庭都能买得起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电器了。他说:“但是那里的安全问题还是非常严峻的,所以我们公司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从国内派人过去,我一段时间内都不想再回去了。” 陈宪忠(留守伊拉克的中国商人) 经历三大战仍留伊 是因为习惯 记者拨通了巴格达海事卫星电话,对一名在伊拉克经商近20年的中国商人陈宪忠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陈宪忠从1984年就来到伊拉克,开始时只是一家中国国营企业的工作人员,后辞职下海经商,在伊拉克从事贸易工作长达20多年之久。在海湾战争以后,伊拉克受到联合国长达12年的经济制裁,他通过“石油换食品”政策赚取了大笔钱财,目前在伊拉克拥有自己的商城和饭店。陈宪忠属于为数不多的经历过伊拉克三大战争(海湾战争、两伊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还坚持留守伊拉克继续经商的富有的中国商人之一。 谈起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状况,陈宪忠不禁感慨万分,“对于我来说,萨达姆政权时期的生活要比现在还好些,至少局势稳定,而现在由于战乱,购买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过去做生意是为了挣钱,而现在也许只是一种习惯了。我的所有产业都在伊拉克,如果返回中国,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在伊同胞安全现状 本报记者通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了解到,目前在伊拉克的中国公民只有40多人。他们中一部分人是参加伊拉克战后重建项目,而还有一部分是从伊拉克战前就一直留守当地的中国人,这些人多是进行个体经营的生意人。相比其他国家的公民,中国人在伊拉克的处境还是比较安全的,中国人一般不会成为伊拉克武装分子袭击的对象。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很少在人多拥挤的地方扎堆,也不会随便出门或在街道上任意停留,所以从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以来,一直没有出现过关于中国人遭袭的消息。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