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才市场风光不再 出奇招仍难救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09 10:37 南方都市报 | |
赠送招聘门票,降低企业进场费,经营者使出浑身解数仍门可罗雀 提示 对广州人才市场来说,2004年的寒冬挟着杀气提前到来。今秋,各人才市场内上演的再也不是人潮涌涌、万头攒动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萧条冷落、门可罗雀。 赠送招聘专场门票、进场办卡打折、甚至向进场求职者赠送饮料、汉堡包和培训机会。各人才市场使出浑身解数招揽求职者与入场企业,力图救市,然而收效甚微。 种种迹象表明,广州人才市场确已走进一个发展瓶颈,有的人才市场抛出结构转型的改革呼声,有的已经改变对人才的定义。深入调查广州人才市场面临的种种问题,不难发现,不规范竞争以及政府公益性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新的招聘形式的涌现,对市场竞争格局构成巨大冲击。该市场变迁本身折射出的经济发展图景也发人深省。 今年秋天,显然是一个让广州大大小小近千家人才市场备受煎熬的季节。7月以来,各人才市场就一直状态疲软,生意清淡。天河路一家大型人才市场的老板懒洋洋地称:这种疲蹋像早在年初就已有先兆了。 生意萧条 上街拉客苦捱难关 9月21日,星期二。记者在广州购书中心六楼的一家知名人才招聘市场内看到,昔日熙熙攘攘的求职景象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空荡荡的展位。七八名工作人员正背靠着大型人才招聘的彩色广告牌,稀稀落落地散布在大厅内打发着时间,少见有人来光顾。一名男青年向一工作人员打听求职信息,工作人员打着长长的呵欠指着手扶电梯处的一处墙,让他自己去看。原来,这里已将原来兴盛时每周七次的招聘会,精减为了每周四次。 9月23日,是这家人才市场专门推出的综合型系列中高级人才招聘会。然而直到临近中午,前来求职的人数还不到100人。招聘会场外的宣传栏里,注明有50多家企业进场招人,记者在招聘会场内发现只有38家企业如期进场。 与购书中心相隔不远的另一家大型人才市场,则干脆关闭了其在二楼的招聘现场,只在周末向社会开放。 在南方人才市场附近,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凡有人经过此地,就有三五个穿戴整齐、胸前佩有一蓝色工作牌的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要帮人找工作。记者两次路过这一地区,两次都被连劝带拉地“请”上楼面。 降价揽客 各出奇招仍难救市 面对普遍的行业困境,入秋以来市内各人才市场相继推出了招聘专场、赠送门票、进场办卡打折、甚至向进场求职者赠送饮料、汉堡包和培训机会。然而,一两个月的努力下来,结果依然无法让这些困顿中的人才企业松一口气。 市场冷清,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价格。天河一家人才市场老板称:企业进场场租费已普遍降到了800—1200元,有的甚至更低,只收300—500元,比前几年招聘会高峰时期的场租价格整整下跌了六七成。记者见到,曾风光一时的×博大型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安排表上,从9月到10月的四场招聘会入场企业的场租费从800元/两天,一路降至300元。 9月23日,地处“天河才市圈”中心位置的一×程人才市场,门前发放的宣传单张上醒目地打出了进场企业免费招聘、为求职者免费提供就业岗前指导的广告。老牌的南方人才市场也推出了零门槛政策,即对本科两年、大专三年以上的求职者,全部招聘专场免票。除大打降价牌外,一些人才市场还精减场次,推出了细分的化妆品类、教育类、营销类、医学类、文化传媒类等招聘专场,以吸引不同需求的企业和求职者。个别人才市场甚至向求职者赠送饮料、汉堡包等小食品和培训机会。 尽管如此,记者在天河人才市场圈和建设大道一带的人才市场看到,求职大厅里,前来求职的人员不过寥寥七八个人。 奋力突围 人才市场易帜求变 不通则变。9月中旬,在巨大的市场压力面前,一家在广州人才市场运作了近十年、并一直以广东人力资源领跑者身份出现的广州锐旗人力资源公司终于率先宣称:将借公司迁址在即的机会,对公司业务进行结构性大调整。 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锐旗公司总经理杨希宏解释:提出公司结构转型,绝对不是一个贸然的决定,而是“市场潜在需求的推动使然”。 杨分析,以后人才市场将不仅为企业提供产品——各类人才,还将为之提供合理的员工架构、薪酬体系等。“就好比IBM先只是卖电脑,而后开始卖解决方案一样”,杨称,以后人才市场的发展将面临着从营销型向研发型过渡的转变。杨透露,转型后,公司除继续做大型人才招聘会外,同时还会经营培训、人事代理、网络招聘等新型业务。 广州企业主人才市场的肖总认为,几年前大中专生很抢手,近几年却大受冷遇。该公司对“人才”的定义也一直跟着市场在作改变,现在的定位是:劳动力就是人才。因此,面对目前人才市场普遍遭遇的低潮,肖总称:“业务调整是必然的。” 经营稍好的南方人才市场也承认:目前,人才招聘会已不再是公司主业务,其主要承担形象宣传的功能。公司主营收入已来自人事代理、网站、租赁、培训等方面。总体运转盈亏只能勉强持平。 洗牌在即 内忧外患引发转型危机 人才招聘市场是怎样从人潮涌动变成门可罗雀的呢?记者通过对市区近10家大型人才和其他社会劳动中介机构的调查发现,行业饱和、不规范竞争所引起的“内忧”以及近年不断涌现的新型人才流通渠道所形成的“外患”,正在一步步侵吞着传统人才市场的蛋糕。 9月24日,天河。记者发现,向路人派发传单的一些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在求职者进了大厅后,往往要求先缴100元介绍费,然后才肯让对方留下个人求职简历;有些工作人员拍着胸脯保证500元包找一份工作。南方人才市场透露:这一带有不少非法职介。今年三四月份,相关部门做过一次职介清理,但很快就故态复萌。 据了解,1996年前后,广州市做现场招聘会的专业机构仅5家,但目前全市专业从事人力资源、人才服务的企业大概已有300多家,算上综合服务型和准备进入的企业,已达1000家左右。 另外,随着大规模的政府公益性招聘会、网络招聘、电视直聘等新的招聘形式的涌现,广州人才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广州带有政府色彩、并广泛分布于城区的市、区一级公益性劳动力市场已有18个,主要负责无偿为应届毕业生、辖区下岗职工等推荐就业。以荔湾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每年可为政府部门解决100多个岗位的就业问题。 对于网络招聘、猎头公司等新冒出来的人才分流方式,锐旗总经理杨希宏形容:网络对传统人才市场的冲击,好比一股暗流,如果说以前没明显感觉,现在则是已经像“狼”一样侵袭过来了;猎头公司则在高端人才市场分走了一杯羹。杨补充说,长三角、珠三角等全国人才区域化的竞争,也都共同造成了广州目前人才市场的转型危机,大洗牌局面已无法回避。 一家之言 广州市就业训练中心创业研究所副所长邓维—— 用工环境亟须改善 目前整个广州人才市场出现行业性萎缩现象,其根本原因不是这个行业本身产生了结构性变革,而是由整个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起主导因素的。也就是说,是宏观经济因素决定行业变化。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乃至广东开放较早,一时涌现出大量的外资、民营企业,人们普遍的生活水平不高,于是即使在低工资水平的情形下,依然对内地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了强劲的吸引力,吸纳了大批人才南下,形成人才市场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独有政策优势正逐渐丧失,长三角、大西北、甚至东北等区域的经济振兴势头很猛,正奋力拼赶。在这种外围的竞争态势下,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很多地方企业,其用工观念没有跟进,还是实行低工资、低技能、低保障的用工模式。比如广州最低月平均工资510元/人,只要不低于这个线,相关政府部门一般不干涉企业用工。这种过时的用工观念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面对行业困境,作为人才市场脱困的出路也无非两条,一是人才市场本身的细分,力争用更专业、更精细的服务来赢回市场;另外政府也要加强行业管理,争取为这一行业提供更规范、更优良的综合市场环境,形成市场规划,指导市场发展,并通过经济增长形成好的用工环境,推出好的人才吸纳政策。比如,近期广州市劳动部门打算推出的劳务预警制,对外来务工者、对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无疑都有现实指导意义。(杨晓红 成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