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性工作少有人做 在国外做研究不是香馍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5 11:30 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 | |
如果没有这么多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报名到英美去做研究工作,英美大学里的许多学科可能难以为继。 你是研究生吗? “研究生”这个名称可能是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或者再前一点。当时,北大、天津南洋大学、清华学园等大学仿效欧美学制相继成立了研究院。学生在读完本科后,可以由导师推荐或自己申请去读研究院。在英美,只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考其原由,大概是本科毕业以后或者去就业,或者做研究。在西方,就业谋生的很多,继续做研究苦读的很少,而大学和研究机构总需要人手,所以也 做研究和学位没直接联系 做研究一般都需要钱,也都缺少钱。导师自然有工资,学生只好在题目费里拿一点生活费或津贴。做研究的学生又往往是人生赚钱的当口,所以就用学位来做些补偿。其实,做研究和学位在很长的时间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当年维特根斯坦在三一学院做fellow的时候,申请博士学位就没有即时通过。他参军、教书,在奥地利呆了几年后把他的手稿寄给罗素和摩尔,两个人都叫他到剑桥来。在迎接他的路上罗素对他讲:“你这篇文章我还是看不懂,你又说没什么可讲的,你却又讲了这么多,到底怎么回事呀?”维特根斯坦也毫不客气地顶撞他的恩师说:“我知道你就是看不懂!”罗素和摩尔相视一笑:“那就通过了吧。”于是,维特根斯坦就这样取得了他的博士学位。 英美做研究很少有人愿意干 其实在英美本科段的入学条件一般来说都是非常严格的,至少在一门外语、一门艺术、两门以上的科学和至少一门人文学科方面达到及格水平。而研究生段则相对松弛,当然也要看你的成绩、经历,最主要的则是看导师是否需要你。如果没有这么多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报名到英美去做研究工作,英美大学里的许多学科可能难以为继。因为在英美社会,做研究得到学位并不一定使你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更好的位置。而且许多人本科毕业以后就面临就业、成家、谋生。做研究这种奉献性的工作较少有人愿意干。特别是那些自身条件不太可能在某一学科有所建树的人,就更不愿意了。 当然,那些自身条件好的,如高斯、希尔伯特这一类大师级的人除外。在欧美,人们并不一定认为PHD就比本科毕业生好多少。大家都清楚地知道,PHD或者POST DOCTORATE只是在一些相关专业领域内有较多的知识和较成熟的经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一定有太多的用处。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开设研究生课程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要有题目;二要有钱;三要有教师;四要有人申请。而学习研究生课程的人,则需要自己在相关领域内有一定的才能和较好的发展前途;要选比较适合自己的题目;要去有钱的地方;要跟在此领域有建树的教师。 英美研究生教育对比 我们再来看英美的情况,美国每年投在各种研究题目上的经费是英国的100倍或者更多,主要是博士段和博士后段。教师也多,人手也多,题目也多,这些都是英国不能比的优势。然而,钱多、题目多,就有大量没有用的题目;人多、教师多,就有大量没有用的人和不称职的教师。还有,美国社会对所有学科、所有题目、所有研究都采取放任的态度,让其自由发展。好处是各种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坏处则是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我们往往分不清什么题目好,什么题目对今后的人生有用。在无法界定的情况下,往往作出错误判断。这也正是每年到美国去的人和成才的人不成比例的原因。 到美国念研究生更多地要考虑钱的问题,也就是要多拿奖学金,要在美国多挣钱。只要申请到奖学金,只要有题目,都可以去。从专业上来讲,IT、生物工程、理论物理和传媒等领域,美国都不弱于英国。从学校的选择上来看,MIT、普林斯敦、常春藤盟校都是首先应该考虑的。至于普通学校的硕士、博士学位,读起来比较容易,但含金量和社会承认的程度就不那么理想。 再来看英国,题目少,钱少,但名师却不少。所以,他们选题一般都选比较有用的题目,课程也都比较实在。特别是一年制的讲授士学位,具有学制短、教学内容扎实、知行互补的特点。读一年制学位的许多外国人和大部分英国人往往需要重读,就是这个原因。至于博士学位,英国的学制也是很短的。法学、医学门类的博士学位还具有执业资格的意义,因而想读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编辑:飞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