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分析:他们为何不再迷信500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5 14:49 申江服务导报 | |
我原以为会在现在的公司做到退休的,我已经36岁了,公司是一家位列财富500强的跨国企业,我的职位是finance manager财务经理。工作就是一个字“忙”,加班、出差、开会。我的上司是个美国人,负责公司在大中国区的财务运营,平时长驻香港,每月会来上海一两次听我的报告,所以我平时打交 道最多的还是几个区域经理。事多,责任重,但与上司关系还可以,他也挺放权的 我是30岁的时候进这家公司的,30岁之前我完成了我所有的“职业资本积累”,必要的学历、证书、英语能力我都具备。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外企少,但是英语好,有会计师资格的大学毕业生更是难得一见,所以进外资企业不是很难。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英语、计算机一个比一个行,读个MBA也像玩一样,他们缺的是经验,也就是机会。30岁前我换了几家公司,有事业单位,也有外资企业,我看得很明白,英语、高级证书那是找个好工作的“硬通货”,所以我缺什么补什么,30岁后我的优势就是经验而且还年轻。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今年初公司在台湾的业务收缩,台湾分公司的财务经理们全被relocated到内地,于是我的美国上司还未离开,在我之上,在他之下又有了一个finance controller。很清楚,老美走了之后“接盘”的就是这位台湾上司。而且据我所知,为了安置这些来自台湾的经理人,公司里有些人还被降了半级、一级的,公司还添加了不少管理职位,原来比较扁平的组织管理结构一下子立体了好多。我那新来的controller果然对现状有很多不满,动不动就要我做个报告,写个分析,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应付他。我开始考虑找份新工作,我更新了简历,偷偷到工作网站上浏览招聘信息…… 我私下和几个同命运的经理聊,结果宿命地发现,在500强企业,中国员工无论英文多好,与外籍员工沟通起来都有障碍;无论你多么了解当地市场,有多强的人脉关系,中国人不可能坐上高位,即便没有台湾人,也会有其他外来人做我们的上司,我们已经没有职业空间了。但是换个新工作又怎么样呢?我这样在跨国公司里工作的人已经习惯体面的工作和生活,总还想在大企业里工作,但是我所处的行业专业度比较高,行业里就这几家跨国企业,即使换一家,收入也不会相差太多,最重要的是职位还是一个manager,职业前途一样的渺茫。 案例二: Joyce是一年前离开那家许多人都想挤进来的500强公司的,她离职的那一年公司在全国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收到2000多份简历最后只录用了4个人。虽然她感觉现在所在的民营企业做得也很累,不顺,但是对于离开500强公司,她说她不后悔。 Joyce非常要强,她一直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获得了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后,她顺利进入这家500强的韩国企业,从managementtrainee开始,她的第一个上司也是个女的,对她的要求非常严,经常当面指责她的不是,她倒也想得开,她知道在这样的大公司里人才济济,要出人投地不容易,她渴望事业的成功。所以不管工作多么枯燥烦琐,她都认真执行,有时候也委屈自己的大材小用,不过她都熬下来了。上司对她的态度也逐渐变好,两年后Joyce如愿升任主管。而且浅易默化地她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也像她的女上司积极、直接、不甘人后。公司上下都知道她的能干,但是在主管的位置她一干六年才升到部门副经理。这个时候公司内和她同一批的同事多数和她同等职位,有的已经做到部门经理。 Joyce很不服气,论业绩她只优不差,为了工作她牺牲了很多私人时间,有一年为了参加一个大型采购会议,她挺着7个月的大肚子出差,飞机不能乘,只能坐十几小时火车。她的原上司和她推心置腹:“在跨国公司里同样级别的外国人和中国人收入相差三四倍,同样级别男性比女性高,但比一般企业还是高不少。”在副经理的位置上又做了几年,公司在她和另一位韩籍男同事之间选任后者担任部门经理,当她听到公司老外总经理用英语说“中国员工能力不行”时,Joyce不忍了,她递交了辞职信。Joyce说,她的付出远远超出她的回报,33岁她已经等不起了,她必须另辟途径,她依然非常渴望事业的成功。 职业分析 XXX公司总经理罗兰贝格 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陈维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职业方向无非是专家型和管理型两类。顺利的跨入世界500强外企,意味着你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管理风格成熟的500强企业,不仅可以提供给相对丰厚的报酬和福利,更能提升职业竞争力。但是在500强工作的人也常常是最缺乏职业安全感的一族。在管理体系完善的公司里,操作规范和流程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个人就像是一架庞大的系统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只能按部就班地运行,循规蹈矩。 500强企业的跨国总部一般设在欧洲、美洲或世界其他地区,所以即便是中国分支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对公司的整体性参与也是很有限的。在涉及一些决策领域的事务,现有的管理方式以及异国文化也不容他们有决断的空间。跨国企业不会为一个中国白领提供成长为企业家的机会,所以年过35岁还不能做到高层,或者被外派出国,那就意味着已到自己的职业顶峰,无力继续上升了。常见的现象就是在500强工作的人30岁后往往会重新谋划自己的职业之路。 但是职业的重新选择也并非轻而易举。一方面在外企工作多年以后,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们期待有一片天地供他们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看重对工作稳定性,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的要求又使他们不愿轻易放弃高薪、优良的工作条件以及出国和培训接触国际化经营管理的机会。 我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外企工作的历练,一批30岁以上的中国白领已经成为成熟的国际型职业人。他们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很多人已经在从事高层管理的工作,只是有实无名,是时候转变方向使自己职业道路迈向新的更高的层次了,而这钟转变宜早不宜迟,因为若干年后可能这样的机会也不复存在了。 要在职业上有大突破,首要的一点就是不再迷信500强,打破只在500强工作的职业框框。值得推荐的新方向是:一、小型的外资企业。由于市场开放和行业竞争加剧,现在不少欧洲企业都意欲进入中国市场。它们的特点是公司规模小,但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在特定的行业里往往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由于公司规模小,企业结构简单,它们通常考虑在当地找一个经验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的专业人才负责当地市场。在业绩要求之外,一般对本土人才授权比较充分,业务、人事、财务上都能独当一面;在待遇上和欧洲薪酬水平衔接明显比跨国公司紧,比较适合“专家型”的高级白领,既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所长,也能保持比较高的生活条件。寻找这类企业的关键是首先看它的行业地位,其次是职位高低和权力大小。 方向二、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各种资料证明民营企业的人才环境正在改善,国际化发展迫切,但是快速发展和上升过程中观念和管理还相对滞后,给外企精英们很大的职业挑战。而且由于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求贤若渴,股份制的实施、薪金支付能力的提高,民营企业的薪金支付与外企的薪金支付差距在减少,甚至在有些领域,比外资企业还要高。需要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对企业创始人的依赖还比较重,制度的一贯性和稳定性较弱,进入企业前还要对企业的经营历史和企业家性格多做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