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学校教育并非万能药 诚实写作谁来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9 10:52 信息时报 | |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关于学术规范的研讨会上,部分与会的北京学者建议尽快在大学开设学术规范课程,大力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和训练。这里的“学术规范教育”,不是指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规范化论文写作,而是指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写作,不剽窃、不作假。 一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剽窃、作假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建议在学校里开设学术规范课程,引导学生诚实写作,原本是无可置疑的。然而联系近期以来,要求 现在人们反思问题时似乎有一种固定模式,把任何问题都最终归咎于学校教育,一些专家、学者在发表“高见”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求学校开相关内容的课程,似乎相关课程一开问题就迎刃而解,就万事大吉了。而众所周知的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更不是万能的。拿学术规范教育来说,一方面,不剽窃、不作假,这是一个人皆共知的简单道理,是进行学术创作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何须专门开设一门课程进行教育、训练?另一方面,学术规范课程把道理讲得再透,学生的课程考试再优秀,能保证他们以后的写作不剽窃、不作假吗? 论文剽窃问题,不仅是学术道德问题,更涉及到学术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机制、职务(职称)评聘机制等方方面面,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综合工程”,决不是学校教育能够一蹴而就的。如今很多高校要求大学生毕业须有几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否则就不授予学位,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不合理的规定“逼”着学生去作假;而大学生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工作业绩、个人能力评价还是职务(职称)晋升,都要依赖论文,发表论文的数量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途。这种不合理的机制,导致学术研究越来越浮躁,并给作假者留下了可乘之机。如果这种机制不改变,校园里的学术规范教育搞得再好,也经不起校园外社会现实的“检验”和冲击。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大学教授涉嫌剽窃的事件可谓不少,他们不可能不懂学术规范,为什么还要剽窃呢?让他们来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岂不是个笑话! 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大学教育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证明不可或缺的,哪一门课都减不掉。在这种情况下,动辄要增开这门课、那门课,学生和学校如何应付?呼吁学校开展某方面的教育,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专家学者们只会呼吁开设相关课程而找不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令人大失所望。(傅新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