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阅读感性化 专家建议拒绝性和暴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0 11:15 解放日报 | |
“课外阅读”这个话题再次浮出水面。“二期课改”新课标月底即将出台,针对中小学生的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也将随之推出。据悉,新《课标》共附有四个书目。其中《小学生推荐书目》共21种书目,《中学生推荐书目》共84种书目。后者还包括了颇引争议的《笑傲江湖》和《旧约(创世纪)》等图书。 然而推荐书目的种数毕竟有限,能够吸引具体学生兴趣的也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现状】学生阅读感性化 记者在学校和书店里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归纳出目前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几类书: 言情类 在上海书城二楼的“校园文学”板块,各类图书整整放满了4大排,但记者明显感到图书题材的狭隘———超过80%都和言情有关:《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距离爱情0.1公分》、《我不知道感情的形状》、《爱在西元前》、《爱上情人节》、《我的爱我说了算》、《我的爱由谁作主》……此外,剩下的就是一些非爱情类校园生活小说、校园现状报告,以及调侃类的网络小说。 对于这些言情类图书,学生们丝毫没有放不开的表情。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初中女生对一本《那小子真狂》产生了兴趣,时而拿起,时而放下,还请教一边的同学,“这本书是《那小子真帅》的续集吗?《那小子真帅》里的爱情故事太有趣了,我超喜欢男主角智银圣!” 口袋书类 《饼干情人》、《东宫娇娃》……充满蛊惑和暗示,随手翻翻便可见大段的暴力和色情描写,其中还有不少令成年人都脸红的画面和对话,大胆程度令人咋舌。这些已经超出传统言情书范畴的“口袋书”在中小学生群中屡禁不止。 “小小的口袋书装在书包中不容易被发现,上课时还能夹在课本中阅读。”小贝告诉记者。这些书一般篇幅都不太长,如果阅读速度快,一本小说三四个小时就能看完。有些同学不仅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阅读,甚至经常还有人在课堂上偷看。老师发现后,会没收书,进行批评,但还是起不了什么作用。 漫画类 “最流行的?当然是漫画书咯!男生女生都爱看。”闸北区某中学初二女生小贝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另外我们女生还很喜欢爱情小说和偶像写真。” 不愿透露学校名称的小贝说,他们经常在学校周围的小书店租、买漫画书,有钱的一买就是一套,舍不得的就几个人一起租,每次还能交换着看。 [特别提醒]敏感内向孩子多引导 在阅读名著时,家长、老师应特别关注具有敏感特质、性格又较内向的孩子,如果缺乏引导,他们容易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偏激或抑郁想法。 【专家建议】应拒绝“性”和“暴力” □儿童文学作家 秦文君 关于课外读物,我曾经和一位中学生有过一段对话:“你爱读书吗?”“爱。”“是些什么书?”“《少女之心》《青春之恋》……”我微微一笑,这是什么书?其中充斥着“神童”荒废学业的内容,性爱、暴力、受伤、流血成了少年主人公的家常便饭。这种书能带给学生什么?它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腐蚀学生的灵魂。孩子的心灵像一张白纸,打底色很重要,如果打上黑暗的底色,以后就很难作美好的画了。 现在的书太多,鱼龙混杂,那我们就得有一个清醒的大脑,有一种阅读选择能力。我给女儿定的阅读标准是,看的书里没有性和暴力方面的污染,多看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不看没有教育、审美功能的书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马以鑫 言情、卡通、漫画类图书之所以在中小学生中很畅销,是因为它们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他们的兴趣,或者把传统的东西大众化、通俗化,这是好事;但由于这类作品背后往往存在商业炒作,它们只顾及孩子的感官需求,往往过于庸俗化,一些书甚至通过嘲笑考试、嘲笑老师来迎合学生,还有些书甚至把深刻的、传世的名著的作用和意义扭曲了,而孩子又普遍缺乏分辨能力,我是觉得让学生看这类书属于浪费时间。再说文学是需要想象力的,而漫画往往堵塞了想像,因此漫画书很具有危害性。 我觉得,注意哪些书不该读,可以根据它们是否符合文学的四大功能来判断: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其中教育和审美两项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距离我们时代不算太近,也不算太远的作品最适合学生读,如鲁迅、老舍、张天翼等人的作品,这些书的价值大多有了历史定论;而距离我们很近的,或者近些年才有人关注的,如张爱玲、王朔、王小波、海岩、韩寒等人的作品,学生则要谨慎应对,应该在老师或者相关专家评论的指导下阅读。比如张爱玲《金锁记》中母亲人物的描写,对于孩子认识亲情是有阻碍作用的。另外,阅读还有个层次问题,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老师应开出不同的书目。 引导孩子读名著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但家长和老师在人力、时间上很难有所保证。中小学生在看名著时,应多看一些相关评论,很多人对同一本书的不同意见甚至是对立的想法,有助于他们从不同视角来了解问题,从而避免产生单一而极端的情绪。 五类书不宜读 □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 薛伟 阅读名著本身并不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但由于普遍缺少学校或家长循序渐进的引导,不少孩子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想法理解,“弃其精华、取其糟粕”,从而形成不正确的阅读观、人生观。 首先,是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尤其是当代作品。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缺少鉴别能力,过早接触该类书籍,会对社会环境形成根深蒂固的负面认识,一旦小说中描绘的环境与现实很接近,更容易让一些本来就偏激的学生产生愤世嫉俗念头。这类作品的代表有《二十年目睹官场之怪状》以及当代作家王朔、王小波等人的小说。 但是,也不主张中小学生看一些过于勾勒虚幻的作品,它们把世界描述得过于美好、过于理想。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应该逐渐转向现实,需要相对现实的作品来引导,否则他会脱离现实、生活在自己想像的虚幻世界中,不利于其人格成长。 第三,一些性描写较多的小说,如《金瓶梅》、《废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这些书很不适宜初中以下的孩子阅读,会引起他们对性的强烈兴趣,由于目前中小学生性教育还远远不足,这会带来他们内心的严重冲突。 第四,一些忧郁、伤感的作品,如张爱玲等作家的作品等。如果没有很好的导读,中小学生会怀着本身的不满情绪在书中寻找对应的描写,结果形成共鸣,反复体验、强化了抑郁情绪。 第五,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由于日本民族的哲学强调追求极致,因此有一批作品宣扬死亡美学或性美学,会给孩子形成不良榜样,最好不要接触,如《失乐园》、《挪威的森林》以及三岛由纪夫的部分作品。(肖波 陈烨 李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