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变成公主 希望工程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1 10:51 北京青年报 | |
在北京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昔日多伦县的“沙窝子”如今水草丰美,图为闫同带着小孙女整理自家的草垛 摄影/韩正贤 10年来,北京希望工程将社会的爱心捐款逐一、妥当地用到该用的地方。数以万计的人们因为希望工程的存在而改变了自己、家庭或者一个地区人们的命运。日前,记者走访了内蒙古、北京两地部分受捐助者,详细地记录了他们命运的改变。 “希望之星”让孤儿变成了“公主” 一个小女孩,脸上挂着泪珠,纯净的眼睛里流露着对家、对上学的渴望。这个当年曾打动了无数北京市民心的小女孩名叫王鑫,是个孤儿。当时暂住在怀柔庙城敬老院内。她是2001年本报为“希望之星(1+1)”所做专题报道的主人公之一。 3年过去了,当年9岁的小王鑫生活怎么样了?“我有了家,生活很幸福。”现在已经改名为“徐凡”的王鑫告诉记者。近日记者在怀柔五中见到徐凡,她正在上语文课,不时地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那年徐凡的情况上了报纸后,就不断地得到社会的帮助,也引起了家住怀柔的穆凤英的关注。与家人商量后,穆凤英决定收养徐凡。 “妈妈、爸爸都对我特别好。”提起新的家庭,徐凡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妈妈怕我夜里睡着盖不好被子着凉,为此有时候晚上起来三四次。有一次我醒了,看见妈妈给我盖完被子后,我偷偷地捂着被子哭了。” 记者来到徐凡的新家看到,她的小卧室洁净而整齐,安装着空调,写字桌上码放着书本,床头还有毛绒绒的牛、猫、狗等小玩具。搁在床头时尚的凉帽告诉记者,徐凡就是这个家的小公主。 徐凡说:“妈妈给我改名叫徐凡,一是因为我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同时也表达我渴望有一个平凡的家。” 1999年,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工作重心向北京地区转移,在这一年,以资助北京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目的的“北京市希望之星(1+1)奖学金”活动在北京地区开始实施,5年来万余名像徐凡这样家庭经济困难但学习优秀的孩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 “绿色希望工程”使昔日沙窝变绿洲 今年61岁的闫同是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前九号村村民。2001年9月底,面对随时可能遭遇被沙活埋的威胁,当年58岁的闫同当着记者的面哭了:“我死了无所谓,最可怜的是孙女,她今年才8岁呀。” 当年,为“抵御风沙,保卫北京”,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北京青年报社联合推出“构筑京北绿色屏障世纪林”多伦工程募捐活动。目前仅在多伦境内植树种草就达一万亩。 今年9月12日,记者再次来到前九号村。闫同今年种了十多亩地,粮食打了5000多斤,还养了30多只鸡鸭、5头牛、一匹马。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大家都在植树、种草、禁牧,村周围的草长得足有两米高,门前曾经干涸的小河也开始有了水,今年更是全年没断流。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多伦全县人民都在植树、种草、禁牧。9月11日,记者在采访沿途经过的多伦地区,3年前曾经白茫茫的沙地已经被丛生的野草覆盖。闫同喜滋滋地说:“沙窝子里长出草,前些年消失的野兔、野鸡重新出现了,甚至还有狍子。”经过近几年北京和多伦人民的共同治理,沙化面积的70%恢复成草原地貌。 多伦环境的改变,只是北京希望工程众多绿色希望工程工作的一部分。自1999年开始实施绿色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共接受社会捐款近400万元,在北京周边植树造林近两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