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3 15:17 新浪教育 | |
【考试大纲】 1.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行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4.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本章在应试中的常考题型】 本章为考试重点章。科学发展观是新增加的考试内容,考试容易以选择题和分析题的方式考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重中之重问题,务必注意。此外,“三农问题”仍然是2004年的热点问题,同样要予以高度关注。 【本章复习注意事项】 本章主要是阐述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除了要掌握第一节总的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重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外,在以下各节中重点要掌握好几个关系:(1)加强农业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问题,是这些年命题比较集中的问题。(2)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问题。(3)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这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此外,今年这一章突出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容,增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考查要点,这是中共十六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应注意。 【名词解释】 1.社会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谋划。它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2.“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联系和比例。 4.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量的规定和质的规定,二者缺一不可) 5.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6.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决不包含侵略国家主权的含义。 7.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8.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9.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等各项权利的社会环境。 【专家点评】 这一章近年来常命题,不但有选择题,而且还有论述题和材料题,而且数量较多,可见其重要性,应引起充分注意,特别是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应很好理解的掌握。 【大纲解读】 本章第一节添加新知识点为“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想、破解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阶段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观念的一个飞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更好地推进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伟大实践。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普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适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提案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变动深刻、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为妥善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而要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项事业,切实抓好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我们既要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又要考虑人们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既要保持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既要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又要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又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价值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既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章第一节添加新知识点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就是为了协调。一句话,统筹就是我们这个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只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章重点思考题】 1.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邓小平为我国制定的“三步走”战略是一个由低到高、一步一个台阶、步步向前迈进的三步曲,是一个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的发展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是对国内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行动纲领。这一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分析,纠正了以往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不断调整了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不仅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界定为70年即到21世纪中叶,而且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含义确定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分三步走的每一步,都是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前两步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而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是很容易的。实现这个目标,社会主义中国的份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原有的发展战略是以调整发展为主要目标,没有处理好积累消费之间的关系,致使人民生活在长时期内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既规划了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又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 第三,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度发展战略,而是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我国确定的战略目标中,富强是首要目标,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争取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民主是一个国家政治上现代化的标志,我们要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 第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历史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提高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差不多用了200多年时间,按1980年的汇率计算,我国5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70美元,到21世纪中叶,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以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4000美元,其间大约将用100年。这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只用10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常要用几百年走完的历程,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农业大国,这样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始终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一贯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生活,他认为农业是根本,要把农民作为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邓小平之所以强调农业的重要地位,是因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次,现实生活中,我国决大多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中国稳定不稳定,也看这80%稳定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最后,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关于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农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的投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确保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稳定增长,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十分重要。 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①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策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③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党在新时期的农村政策是: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实施科教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3.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我们要遵循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他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构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好,交通和地理环境也较优越,应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千万不要贻误时机。使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在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地区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以逐步顺利地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问题。 为了使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以带动后发展地区,我国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政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向沿海地区倾斜;在沿海地区率先实行开放政策;实行了使沿海地区受益最大的放权让利政策;等等;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也大量流向沿海地区,所有这些,都使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也带动了全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由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更好、更快一些,因而出现了差距扩大的问题。因此,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时,把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为此,决定对地区发展政策进行调整。国家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的政策是: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使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国家更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调整加工业的布局,引导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 ) A.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B.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D.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 2.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 A.正确处理速度、比例与效益的关系 B.提高科技水平 C.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D.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是( ) A.以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B.以基础产业为支撑 C.以制造业为支撑 D.全面发展服务业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是( ) A.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促进 B.积极推进高新科技研究 C.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 D.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3.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制定和实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 A.发展高科技是解决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和平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B.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C.在当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已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 D.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三、辨析题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