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恩波考研课堂 > 正文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7 22:19  恩波教育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本章论述的重点是劳动价值论、商品和货币理论以及价值规律理论,是研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

  考试大纲: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要点讲解: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易考选择题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制度形式和政策,从经济制度上说,经历了包括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到垄断的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政策上说,经历了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政策调整。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2、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行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这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发生或快或慢的变革。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呈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易考选择题

  (1)、任何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是积极活跃的力量,生产关系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应逐渐演变为基本不适应。

  (3)、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时候,就要求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重新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基本适合。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并因此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说生产关系根本地阻止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绝对地停留在一点上,而是指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与水平时,生产力的发展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3、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易考选择题和辨析题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制度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直贯穿于一定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果发生改变或废止,则意味着社会形态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

  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方式较为灵活,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会随着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是: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基本属性。经济体制只能存在于既定的经济制度基础上,遵循并实现经济制度给定的经济关系。

  (2)、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易考辨析题

  在同一种经济制度中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同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经济制度之中。由于经济体制仅仅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因此,一种经济体制有可能成为不同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例如,中国和美国属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但两国都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而同一种经济制度又可能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它的具体存在形式。例如中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都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中国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朝鲜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3)、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非常重要。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有效的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从经济发展采取何种形式(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把经济发展采取的形式分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两大类型。从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概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其本身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因而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志。(易考选择题

  商品经济的分析侧重于经济性质、生产方式和它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分析;市场经济的分析则侧重于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形式和利用它们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

  自然经济:也称为自给自足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两个特征:(1)、基本没有社会分工;(2)、基本没有剩余价值。原始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个社会经济全局看,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如下:

  (1)、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处在狭小的范围内,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落后,商品交换不普遍;

  (2)、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很少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的经济形式;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生产者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缓慢状态;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剩余产品生产的数量比较少,即使生产规模扩大,也是异常缓慢进行的。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不需要经过交换而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从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商品经济的产生比资本主义经济早得多。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繁荣于现代社会。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实质是实现所有权的转换。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但绝不能说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条件易考选择题

  商品经济的特征是:

  (1)、商品经济是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形式,以等价交换为原则。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是适合社会分工要求而产生的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的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是使经济运行具有活力的经济联系形式,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经济联系形式,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5)、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联系形式。

  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是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那时候,商品已经不复存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成为唯一的分配方式。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不发展,甚至排斥社会分工为特点的。我国历史上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就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是比自然经济优越和进步的经济形式。它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流通。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立而存在。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有商品经济和市场,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本身既不包含生产与交换活动的作用形式与运行机制的规定,也不包含经济运行中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规定。因此,市场经济不仅存在于商品经济中,而且是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前提的。

  只有当市场机制对价格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能直接起调节作用,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的概念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得到优化。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是: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客观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形式,以社会分工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为前提。与商品经济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商品经济属于比较本质的表现社会生产方式基本内容的层次。

  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核心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对应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市场经济属于比较具体的现象状态的层次。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是

  (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3)、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4)、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和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市场经济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又可称为小商品经济阶段,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发达商品经济又称为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就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以广泛的社会化分工协作关系、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这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状态,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 商品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是考试经常考核的知识点}

  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提及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使用价值的特点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的、劳务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任何社会关系,我们不能单纯根据大米本身来判断它是什么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例如,一瓶矿泉水换两个面包。决定交换价值的不是使用价值,面包和矿泉水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不同质的东西是不能在数量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不同的商品为什么可以交换呢,必须找到所有商品共同的属性,那就是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抛开,商品就剩下一种共同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时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价值本质上都不是物,而是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因为产品作为交换价值来互相比较交换,所以有必要把纷繁复杂的人类劳动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如果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没有必要把人类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一的抽象劳动。

  价值作为商品特有的属性,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其它生产要素都不能创造价值。这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劳动价值论区别于其它价值理论的根本标志;(2)、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因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它通过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体现出来的。价值只有商品才具有,其他物品不具有价值。因此,只有价值才体现商品的本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易考选择题

  ⑴、两者是统一的,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成为商品。第

  一,任何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三,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应注意的是,说两者是统一的,不是说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为商品间交换的基础——价值,必须是同质的,而不同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是无法比较大小的。

  ⑵、矛盾: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同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可兼得,这种矛盾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是历史的范畴

  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必须适应市场需要,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所谓物美是指优质量的使用价值,价廉是指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要少,价值量小,价格自然也就比较低,广大消费者能够买得起。

  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括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需要注意的是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此处的“财富”实际上是指使用价值,泛指所有的自然物)(此句名言易考辨析题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或两次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它表明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形成性质相同的价值,它表明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的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正是在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为剩余价值奠定了科学基础。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其科学内涵来说,是研究价值创造而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就其理论来源来说,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就其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来说,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3、 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即什么是价值),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价值量的决定(指同种商品的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所谓“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一定的生产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这是生产的客观条件。所谓“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的劳动状态,这是生产的主观条件。

  价值量的变化(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就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中,所指的劳动生产率是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理解上述原理要注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是指现在的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而不是指过去的。例如,现在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过去生产的商品即使在当时有较大的劳动耗费和较大的价值,它的价值也只能等于现在新生产商品的价值。(易考选择题

  劳动生产率可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的适度规模;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等。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特别学习和训练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包含着较多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劳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简单劳动的划分标准会越来越高,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前,司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但现在司机的驾驶劳动则只是一般性的简单劳动了。

  但是,在同一时期,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又是相对固定的。在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是强化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从而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和大量的简单劳动相等。当然,这种比例并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地计算出来的,而完全是一个在商品生产背后的社会过程中自发地确定的。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简单劳动,复杂以简单为基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应以全球作为参照系数来衡量。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日益融合,国际价值和国别价值使用范围的界限愈益淡化,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不能体现为社会价值(表现为卖不出去),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也因为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的涌入从而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表现为卖不出去)。因此,我们要积极适应劳动、价值规律作用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类社会的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土地(包括所有自然资源)、资本(过去的劳动成果)、和劳动。也可以把以上三类归纳为两大类,即劳动的生产要素和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劳动是商品价值创造的源泉,既然创造了价值,当然要参与价值的分配,劳动者得到了工资就是鲜明的例证。那么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① 土地等生产要素是生产资料,在生产中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② 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工人的抽象劳动必须借助这些条件形成价值。非劳动的生产要素也要参与价值的分配,原因在于这些要素的有限性及其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排它性的占有,既然是稀缺的,那么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占用或让渡就不可能是无偿的。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生产商品所不可缺少的,但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作为财富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但是,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不包含任何具体的物质成分,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劳动对象是活劳动的吸收器,劳动资料是人的器官的延长,并增强人的器官的功能,它们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载体。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因为它们是不变资本)并不创造新价值,它本身的价值在必要耗费范围内由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劳动,不仅生产出使用价值,而且创造了新价值和保存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性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而不是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是劳动者自己能决定的。也就是,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但在生产过程中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解决。

  ⑴、 这个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其他矛盾的根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都是由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

  ⑵、此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⑶、此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惟一途径

  5、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最成熟的价值形式)

  就价值表现的形式说,价值形式与交换价值是一回事,例如:一只羊=两把石斧中,石斧既是羊的价值形式,又是羊的交换价值。但就价值表现的侧重点来说,两者又有所不同,价值形式侧重表现商品价值的性质。而交换价值侧重表现商品的价值量。即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反映了在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偶然出现剩余产品的交换的现象。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或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例如,一只羊=两把石斧,即A商品=B商品。在此公式中,羊的价值通过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上,而石斧反映出另一种商品(羊)的价值,成为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上。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这样的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作为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相互依存是指相对价值形式要表现自己的价值,就不能离开等价形式,同样,等价形式也只有依赖相对价值形式,才能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处在等价形式的地位上。

  相互对立是指同一种商品,不能同时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只能处于价值形式的一极。同一价值形式的两极,只能分别由两种不同的商品来担任。

  虽然简单价值形式是偶然的、个别的,但在其中,已经包含了货币形式中的全部秘密。即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价值形式中两种商品的外部对立。

  第二阶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也随之发展,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必然向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各种商品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被拿来相互交换,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种类增加了。但是,在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时的商品交换仍然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人们逐渐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一种经常用来交换,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取他需要的其它商品,这样,一系列商品的价值就表现在一种商品上,于是就出现了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只是等式的两边调换了位置,但这却是价值形式的一次质变。但在这一阶段,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有一种商品上。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曾有不同的商品,如:贝壳、布帛、兽皮等,先后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情况,不利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阶段:货币形式。这里的货币是指金属货币。即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是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贵金属(金或银)来充当了。贵金属的特点是质地均匀、容易分割,体积小而价值大,不易损坏,方便携带,最适合作为货币材料。贵金属之所以成为货币,根本的原因是它本身也是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正如马克思说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如,生产一匹丝绸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0小时,生产一两黄金的必要时间也为100小时,则1匹丝绸=1两黄金,假设现在货币价值降低为50小时生产一两黄金,则商品价格提高为1匹丝绸=2两黄金)。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开始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易考选择题

  从最原始货币发展到今天的货币,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等五种形式。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本身也是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货币产生造成的后果是商品内在矛盾外化,即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如果商品换成了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解决了。如果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和价值的矛盾就不能发挥作用。从而造成危机的可能性,买卖分离,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可能性加大,而可能变为现实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其它三种职能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逐渐相继产生的。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为了使金银能充当价值尺度,必须给金银确定一定重量的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商品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是价格。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商品的价格虽然决定于价值,但受货币价值变动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和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货币是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后者则用于计量货币本身,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2)、货币金属本身的价值,也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因为是人为制定的,所以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3)、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例如我国的货币单位为元、角、分。美国的货币单位为美元、美分。英国的货币单位是英镑、先令、便士等。

  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表现的只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可能会在量的方面背离,不仅如此,价格与价值还可以在质的方面背离(易考辨析题),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如股票与土地。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流通手段(购买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要现实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可以用纸币来代替。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了铸币和纸币。流通手段的特征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商品流通使买和卖分裂为两个独立的过程。它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分开了。卖者在售出商品后不一定立即购买,从而容易造成买卖脱节,潜伏着供求关系失衡的可能性。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作为货币材料的贵金属。纸币自身没有价值,不能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后来又延伸到支付工资、税收、利息、赋税和管理费等,是赊销手段。支付手段的出现,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缺乏现金时,使商品能够流通,从而节约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的矛盾,在债务链条中,一旦有人不能按期支付,将会发生恶性连锁反应,增大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是指,当货币用作国家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时,或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际间转移时执行的职能。一般说,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必须是贵金属,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USD)、日元(JPY)、欧元(EUR)等,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职能:一是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商品;三是作为财富在国际间转移。其中,作为平衡国际贸易差额的职能,是世界货币最重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重要内容,极易考选择题

  货币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技术条件的突飞猛进,货币形式也正经历着从纸币到信用货币再到电子货币的重大变化。

  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与贵金属不直接发生联系的新的货币形式,如银行券、支票、汇票等。其中,银行券是主要的形式。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但它产生之后,既可以作为支付手段,又可以作为流通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货币形式开始向电子货币方向发展。在线电子支付过程就是交易双方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电子信息交换。当然这一交换方式的前提必须是网上商业活动成为社会的主流商业模式,否则,它只会作为辅助性的支付手段起作用。

  7、货币流通规律

  决定一定时期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周转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即如果以M表示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Q表示可供商品总量,P表示单位商品价格,V表示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则货币需求量公式可表示为: M=PQ/V(易考选择题

  以上公式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以后,货币流通量公式要作相应的补充,补充后的公式变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经济现象。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失调等因素。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工资成本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增长超过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等原因,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推动商品的销售价格持续显著上升。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因为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导致的需求超过供给现象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的表现状态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结构失调是指因经济结构发展失衡而造成的不良经济运行结果。例如,农业歉收或减产会导致农产品和相关价格的上涨,并带动其他工业产品上涨。此外,现代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因为技术的门槛高或准入条件苛刻等原因,不能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向先进部门转移,但这些部门却在工资、价格方面向先进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或平均物价水平的上涨,如果有的商品价格提高,有的商品价格下降,但价格总水平或平均水平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不是通货膨胀,如果价格总水平或平均物价的一次性上涨,也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剧烈地上升,才称为通货膨胀。

  当前,中国通货膨胀因素和通货紧缩因素并存。当前主要预防通货膨胀,但也要防止通货紧缩卷土重来。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国内外粮食产需关系的变化,粮价上涨带动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因素。但与此同时,在中国仍然存在着产生通货紧缩风险的因素。在全球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背景下,中国钢铁、水泥、纺织、机械等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如果大规模地扩张,一旦市场有变,就会出现竞相压价贱卖的局面,导致物价总水平更加低迷,甚至一些企业可能出现生产难以继续的局面。并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许多钢铁厂、水泥厂的建设生产资金来自于银行的贷款)。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承诺的逐步兑现,进口门槛降低,国外廉价产品如汽车、成品油、电子产品等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下降,容易诱发通货紧缩。(2004年热点问题,务必关注,易考分析题

  通货紧缩: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殖的现象。通货紧缩往往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通货紧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

  通货紧缩通常与经济周期中的萧条阶段相关联,当经济进入萧条阶段时,银行收缩银根,减少信贷,这就容易引起通货紧缩,进而引起物价普遍下跌与生产衰退。通货紧缩有两个显著特征:(1)、物价持续普遍下跌;(2)、货币供应量下降。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货币升值。

  容易造成我国出现通货紧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劳动力持续供给导致劳动力价格始终上不去;二是9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能力过剩的滞后影响;三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农民和城市的低收入者收入过低、缺乏购买能力,而中等收入以上家庭对消费品的需求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

  对于治理通货紧缩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货币发行量或货币供应量增加不增加,而在于货币的流通量是不是真实地增加。如果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的发行,但由于市场的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形成,发行出来的货币到民众手中后,人们不去消费和投资,而是大量存入商业银行。仍然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发行和供应是一回事情,真实流通多少货币量又是一回事,货币发行是主观的,而货币流通则是客观的。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中的总量失衡或结构矛盾引起的。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的指标,是消费价格总指数(CPI)。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因此,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现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8、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从流通手段中产生的。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执行的价值符号,在我国纸币的发行已经和黄金脱钩。信用货币如信用卡、汇票、本票、支票等,是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它与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

  9、价值、价格、供求关系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供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变动会影响供求格局。另一方面,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也产生反作用,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即价格变动会引起供给和需求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和价值应该一致。但在现实中,价格和价值经常背离,这种背离既有量上的背离变化,如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同时也有质上的背离,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如土地和股票。

  我国的价格改革发展方向是,价格放开,市场形成价格以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引入竞争机制,要求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方面则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

  10、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来进行等价交换。(易考选择题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的运动离不开竞争规律、供求规律。所以,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但价格和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尽管价格经常波动,但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从一个较长时期或从全社会来看,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的部分会相互抵消,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然相等。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一种形式。正如恩格斯所说:“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11、市场机制及其功能

  市场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价格、供求、竞争和风险等范畴均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市场不仅包括商品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外在的作用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的基本要素,即供给、需求和价格以及竞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功能。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的形成机制、供求关系的变动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

  (1)、价格机制。价格是重要的竞争手段,它刺激人们采取争取以最少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价值的产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

  (2)、供求机制。价格相对于价值的波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大于求,表现为价格下跌。供不应求,表现为价格上涨。没有供求的作用,价格的作用是无法发挥的。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才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并形成准确的价格体系。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

  (3)、竞争机制。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化、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密切联系的。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公平,只有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竞争才能产生高效率。竞争与风险是共存的,只有承担风险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竞争。利益与风险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是以利益和财产增加的诱惑力与破产的压力作用于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

  (1)、信息传递功能。灵敏、畅通准确的信息传导体系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转的关键。通过价格信息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从而自发引导生产和消费,对社会供求关系进行调节。

  (2)、组织协调功能。市场内部各种要素是自发地组合起来,自行运转的。市场内部商品交换关系的协调,不是通过外部,而是通过内部自动解决的。

  (3)、利益分配功能。价值规律要求在竞争性市场上的初次收入分配必须遵循效率原则。从而才能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4)、开拓创新功能。外在的竞争压力和内在的获取财富利润的欲望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以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开拓创新功能具体表现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

  价值规律就是借助于市场供求这种自发的力量,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调节着商品生产和流通,使社会生产和需要、供给和需求趋向一致。由于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而,也有它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如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主要有以下作用:

  ⑴、价值规律具有调节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保持大体协调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调节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自发性、滞后性和短期性等。

  ⑵、价值规律具有刺激作用。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改进技术,努力使商品的个别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通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原理决定的。

  ⑶、价值规律具有分化作用。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劳动生产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他们的竞争能力也存在差别。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这种分化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分化作用是通过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实现的。

  价值规律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局限性在于,价值规律常常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以及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与周期性波动。解决方法是,政府进行宏观的经济调节。从而既保证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又把它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13、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⑴、 先要认识和尊重,以便利用;

  ⑵、 利用价值规律及充分发挥他的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优胜劣汰等方面的作用。以提高经济活动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

  ⑶、利用它必须控制其负面作用,要适时适度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利用价值规律,作为国家、政府来说,应从宏观上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要通过立法等手段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利用价值规律,作为企业来说,应重视市场的作用,企业应坚持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应变力,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易考分析题

  14、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1)、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以工农业物质生产为主,非物质比重比较低,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占有优势,所以,马克思的考察以产业资本为主,着重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

  (2)、理解劳动价值论,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科技管理人员劳动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创造价值。当今社会,不仅工人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也创造价值,而且他们的劳动对价值创造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日益突出。其次,不仅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某些非物质部门生产领域甚至精神财富生产领域中从业人员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服务也是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大量重复的服务(例如理发)其价值同样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对艺术、科学创新等不能轻易重复的服务(例如梅兰芳的京剧表演、精彩的歌剧等),其价值则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因为带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具有较高的垄断价格。

  同时要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不能完全等同。

  首先,财富或是使用价值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除了包含着人类的劳动以外,还包含着自然物质。价值是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成分的,它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其次,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的。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但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 再者,财富的内容由使用价值构成,财富是同人类社会并存的,而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范畴。最后,财富一旦生产出来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物,而价值创造出来后,还存在一个是否被社会承认和实现的问题。(易考辨析题

  本章常见错误点拨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的关系是难点,经常考核选择题,应结合教材,加强理解。

  考生容易将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价值总量、劳动生产率这三者的关系混淆,要掌握的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单位时间价值总量无影响,即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价值总量不变,但随着商品生产数量(使用价值量)的增加,平均到每个单位商品上的价值量降低了。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在考核选择题时,不要混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是价值规律的内容。

  必须把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区分开,劳动生产率越高,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必须把价值分配和价值生产区分开,价值分配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必须把价值构成(c+v+m)和价值生产(v+m)区分开。

  本章命题预测:

  本章属于重点章节,考核的知识点比较多,应全面复习。以下几个知识点应特别引起重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劳动价值论”。“使用价值与价值”“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通货膨胀的诱发原因可能会以分析题的方式考核。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专治面瘫遗尿尿失禁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如果你有胃肠道疾病?
·你知道干啥最赚钱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普通人,百万富翁的路!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当糖尿病患者“绝望时”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