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别把挂职博士当成了招财童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1 10:2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博士从政早已不是新闻,把从政的博士“打包”转借出去,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则是“智力扶贫”的方式。博士外出挂职锻炼,所到之处,受到欢迎自不待言。不过,有一个细节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那就是聘请博士来挂职的地方政府究竟怎么使用挂职博士的。 据近日《成都商报》报道,去年10月,广东省派出第一批挂职博士团,四名广东博士分别奔赴广西四地担任市长助理一职。“对地方来说,引来一两个挂职博士其实并不是最终 看到这里,我不禁为挂职博士们感到辛酸:人家邀请你们来这里,也许未必需要你的多少聪明才智,关键看你有没有能力把资金和项目带来。除此之外,挂职博士不过是虚职一个,纸糊的官帽,没人从内心里看好。如此一来,挂职博士的作用很可能就是个“招财童子”,暂时的“用人单位”压根也没想过多学习你的管理经验,学习你的先进技术,至于说你的治市之道,先靠边歇着吧。 从理论上说,派出挂职锻炼博士,应该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挂职者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锻炼自身能力;接受挂职者的单位(通常是地方政府)通过引进人才,使更多的人接受挂职者的新观念、新思想,进而影响更多的干部,提高其管理水平。 遗憾的是,挂职单位把挂职博士当成了“流动的兵”,将挂职当成了变相的经济利用。结果变成了,人才在挂职单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难怪这些博士也知趣地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生怕自己的多嘴破坏当地官场的“生态”。 哈佛大学的校长萨默斯在北大演讲时曾经说过:“当今世界上,一个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产生和运用知识。”贫困地区吸收博士团来服务,目的很明确,通过引进高级人才的才智使自己走向富裕,踏入成功的发展道路上。那么,博士来了之后,如何尊重他们,让他们发挥所长,把人家个人的知识转化成适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活的生产力,无疑是关键之所在。 运用知识,表面上看是拥有知识者个人的事情,其实最终还要看“伯乐”是否能对知识者如何使用。萨默斯教授的意见是,对于学者,“尽量不去指挥他们,依靠这种想法,从长远来看,正是这些一流学者的知识才会有价值。” 假如我们对挂职锻炼的博士,要求他们在挂职期限内产生多少直接的效益,也许显性的经济指标上去了,但知识价值却被扭曲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会搞关系、能招商引资的人不少,而拥有博士知识水平的学者毕竟不多。 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有后劲,光期望几个“招财童子”一时的奔波,毕竟是杯水车薪。没有知识的底蕴,发展也肯定没有可持续性。博士挂职是智力输出,不是财力馈赠,把挂职博士当成“招财童子”,其实是将知识贬值了。(文/刘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