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公务员考试申论 > 正文

第二章 申论考试的思维能力训练与要求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1 10:47  新浪教育

  


  第二章申论考试的思维

  能力训练与要求申论考什么内容?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但是,怎么样去考?这就是我们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申论写作不同于传统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平时积累和理论功底,所以考试前的应考准备是非常必要的。文
化知识、道德修养对写作能力有影响,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经过写作训练,平时的知识和修养就不会转化为考试能力。相反,从参加 2000年、2001年、2002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应考效果来看,事先进行必要的准备显得非常重要。申论考查的写作能力是多方位的,主要可以分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引申思考的能力四种基本能力测试。当然说到底,也就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完成考试过程的基本思维环节,大体包括审题和拟题思维、立意思维、选材思维、结构思维、文字表述和修改加工思维等内容。

  第一节如何进行申论考试思维能力训练

  在申论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审视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只有审清题意,才可根据题意去立意构思,使写出来的文章做到文题相符。如果审题产生错误,一开始就会步入歧途,使文章出现偏题或走题等等的错误问题。如 :2002年申论考试所给材料是关于 2000年 PPA问题成为全球热点问题的材料。首先,要求考生对这些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出主题,然后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进行议论。这些材料从根本上说都是强调加强药品监督检验,提高安全用药的管理水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负责。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对这些材料内容做出概括,需要思维善于归纳,善于总结。这一步概括准确,就决定了整个申论考试的成功或者失败。

  申论审题的对象,不但包括命题者所提出的文章标题,也包括命题者为作文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和所限制的条件。审题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含义,明确题目规定的材料内容范围和文体限制,以及命题者的其他限制要求。

  申论审题思维的主要过程是对材料的理解过程。即抽象思维的理解和形象思维的理解。

  申论考试中,需要抽象思维理解命题和材料,即通过对材料的理性分析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申论考试也需要形象思维理解题意和材料,即通过对材料内容的联想和想像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在材料作文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的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去理解画面的意义。

  在审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思维的理解又是互相渗透的。理性的分析常常需要联想和想像的帮助;联想和想像也需要理性分析的参与和支持,两种方法经常是互相结合着运用的。

  申论考试,就是要通过思维训练来提高审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题目和对所给材料的理解能力。下面我们从对标题的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两个方面来谈谈审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

  一、对材料标题的理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把握标题,就能够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申论考试材料没有给出标题,但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标题,不等于没有标题。那些材料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标题是隐含在材料内容之中的,所以,对标题应该做一点点介绍。作为一般的给材料作文,了解和掌握一些标题基本的知识也是必要的。由于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隐含性,因而它对理解能力也就有着较高的要求。着重应掌握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思考分析法。除了少数半命题性质的标题和一部分带有寓意或比喻意的标题外,大部分标题的语言结构是完整的,命题者的意图也是明确的。对于这样的标题,可采用思考分析的方法。对标题做理性的分析,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标题概念的思考。有些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单独概念,如“理想”(议论文)、“认识”(议论文)、“信息”(议论文),就需要对标题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有些标题虽然在概念前面加上了“试说”、“浅谈”、“略论”等字,如“试说理想”、“浅谈认识”、“略论信息”,但是重点需要对后面的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做出理性的分析;有些标题尽管重点在于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成功与失败”、“空想与理想”、“困境与顺境”,但对这种相反概念的理解应该是审题的基础,也必须先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做出理性的分析。对于这些标题,考生就要一方面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又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去揭示概念辩证的内涵。

  其次是对标题内在关系的思考分析。对于用短语或短句来表示的标题,要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对内在关系的分析去理解题意。从标题的语言结构来看:有主谓结构的标题;如“企业如何发展”、“网络世界影响我们的生活”;有并列结构的标题,如“前进与后退”、“自卑和自信”;有偏正结构的标题,如“未来世界的秘密”、“精神家园”、“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有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标题,如“相信自己”、“走进新世纪”;有并列结构的标题,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对这一类标题,要能够从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看它们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性,通过对这种矛盾的对立性、联系性和转化关系的分析,以达到对题意的理解。

  第二种方法是想像联想法。想像联想法,是指通过对标题内容的想像和联想来理解和把握题意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类型的标题:①半命题性质的标题,如“我的……”、“从身边的……说起”;②比喻拟人性质的标题,如“生命的激流”、“情感的浪花”;③象征性质的标题,如“一个人的村庄”、“万里长城”;④类比性质的标题,如“红花和绿叶”、“玫瑰与爱情”等。对于这样一些标题,要在做理性分析的同时,做必要的联想和想像。有些题目要做发散性的联想,或是纵向的、横向的联想;有些题目要做相似性的联想,或做对比性的联想、类比性的联想、因果性的联想;有些题目则需要展开充分的想像。

  二、对所供材料的理解

  申论考试主要是对材料的理解,因为,在这方面最能够检验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进行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对所给材料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字材料的理解和图画材料的理解。

  1.对文字材料的理解

  申论考试中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有的是一篇文章,有的是文章的片段,有的是内容提要或提纲,有的是一则或一组事实材料,有的是一则或一组观点材料等。无论是根据材料要求缩写、扩写、改写,或是写读后感、评论,或是自己拟题作文,首要的一步都先要读懂材料。而申论是要求概括出材料的含义,这是按条件和要求作文的前提。因此,对于这一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并根据题目的要求做认真的分析。只有充分地理解了材料,才能按照要求去处理材料、运用材料。例如所提供的材料是一篇文章,要求缩写、扩写、改写或写读后感,就必须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弄清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写作方法等,这样在作文时才可以按照要求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在这个问题上,考生切忌出现的毛病是草草过目、不求甚解,或者由于思维方法的问题,不能对原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以致做出表面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对题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的理解问题,归根到底是阅读理解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依靠平时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2.对图画材料的理解

  虽然这几年申论考试都是提供文字材料,但是对图画材料的理解能力也应该注意培养。图画材料,包括各种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按照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及题目要求申论,就是平时所说的“看图作文”。看图作文,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但看懂图画是作文的前提。

  对图画材料的理解能力,包括对图画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第一步要仔细地观察画面,看看图画是单幅的还是多幅的,是以刻画人物为主的还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的,画面又是由哪些基本因素或基本的部分组成的。第二步,要在观察时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联想力,使画面的内容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同时要结合生活经验去丰富形象,并合理地补充情节内容。最后,在此基础上要对画面进行认真的分析,结合说明文字,准确理解画面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及其主题。

  随着申论考试的深入发展,图画理解也有可能出现,即使不出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概括能力。图画是没有文字说明的材料,完全靠自己的想像力和理解力,而且需要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难度会比文字材料更大,这就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加强训练。

  第二节申论考试拟题思维能力训练

  申论考试是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来进行立论作文的,所以,必须自己拟定题目。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含正标题和副标题),也包括给文章的各部分确立小标题。在实际写作中,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先拟定好标题,再运思成文。有时是先写好了文章,再给文章加上标题;当然还有拟了标题后,在写作中途或成文之后重新修改标题的。但无论哪种情况,最后所定的标题应当在意义上涵盖文章的整体内容。

  因为标题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拟题的过程也主要表现为对文章内容高度概括的过程。一般地讲,文章标题产生的思维过程,是作者先产生了写作的动机,接着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选择一定的角度进行概括而形成标题。申论标题是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是整个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在前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对材料的抽象概括。如果先写好了文章再拟题,或者是由命题者提供了文章的内容要求拟题,这就需要先看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文章的题目。

  申论文章标题的产生,除了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外,它还要求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甚至需要具有一定的直觉和灵感。一篇文章到底要拟定怎样的题目,往往是一个发散的寻找的过程。既要符合对材料的理解,又要能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个好的题目,应该做到两点:概括简洁、新颖醒目,这就有一个比较和选择的问题。因此,拟题时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发散、比较、选择的过程。作者思维的领域越开阔,思维的触角越灵活,可供比较和选择的机会也就越多,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从多方面的机会中寻求,最终得到一个满意的题目。同时,在思维发散、寻求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又可能激发某种直觉和灵感,突然间得到一个最佳的题目。

  可见,拟题的过程既要求有高度的概括力,又要求有高度的发散性和灵活性。甚至要期待于某种直觉和灵感。拟题对人的思维的要求相当高。

  一个好的标题的基本标准是:贴切、简洁、新颖和醒目。所谓贴切,就是标题要切合文章的内容,做到题目和文章相符;所谓简洁,就是标题文字要简练,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所谓新颖,就是标题新鲜活泼,有创造性;所谓醒目,就是标题鲜明、突出,引人注目。拟题要符合这些要求,就必须从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同时加强训练。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甚至需要直觉和灵感。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概括能力。

  申论拟题需要概括能力,首先应该明确申论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明确了中心思想,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申论的中心思想是你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策的体现,是围绕材料形成的。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有的题目可以对中心思想直接进行概括,让题目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如 2002年某考生的标题就是《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网络》。有些则从中心思想出发,只概括地标出内容的范围和特点,如2000年一位考生的标题是《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些则从中心思想出发,只是泛指某一题材的范围,或作者的某种感情和希望,如2001年某考生的标题就是《为康泰克鸣不平》。最后,在概括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把标题拟定出来。

  申论标题的拟定,应该注意拟题方法经验的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掌握拟题方面的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议论文为例,有的是直接点出作者的正面主张和看法,如 2002年考生的标题《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网络》;有的是直接点出作者反对什么,如2001年考生的标题《为康泰克鸣不平》;有的是指出论述的范围,如 2000年考生的标题《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的只是提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如《入世以后我们怎么办》、《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有的只是指出所要论述的关系,如《写作与生活》《奉献与索取》;有的是采用反驳的方式,如《要物质就不要精神了吗》等。如果能够掌握议论文标题的这些知识和方法,就会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各种议论文标题的基本模式,这样,在选择标题时就会凭借直觉而发生知识的迁移,较快地确定标题。

  第三节申论考试立意思维能力训练

  申论写作要针对所给材料进行议论,所以,必须确立申论的论点,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一般在议论文中叫做中心论题或总论题,在说明文中叫做说明中心,在记叙文中叫做主题思想或主题。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的立场、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集中体现,它是文章的灵魂。形成或确定中心思想,是申论写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在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生活实践中有所见、有所闻,进而有所思、有所感,于是产生了写作的动机和愿望。这时就要对所见所闻的材料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思考,看这些材料到底可以说明什么样的问题,表明什么观点,表现怎样的情感等。这种思考过程,就是从已有的材料出发逐步形成中心思想的过程。所见所闻获取材料是感性的、具体的,而中心思想则属于理性的认识。从材料到中心思想的形成,便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加工、整理的过程。这种思维加工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式来进行的,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确了自己所要表述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申论的中心思想也就形成了。

  申论写作,确定论点是受命题者的制约的。对考生来说,经常面临的是在命题者所限定的条件下的作文。命题者所限定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或直接命题,或提供材料并规定要求,或看图作文,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认真审题:应当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题目要求的内容范围。只有领会了命题者的意图,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心,使自己与命题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只有搞清楚题目的思想重点和规定护范围,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去把握中心思想。当然,从中心思想的形成来说,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中心思想受到题目的制约,否则文章就会走题、偏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审清题目只是为立意确定了方向和范围,而所给定的材料才是立意的依据。因此,申论作文中心思想的形成,是在题目要求和占有材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完成的。它既包含着对题意的理解过程,又包含着对占有材料的理性概括的过程,是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通过对材料的概括而完成的认识,并达到认识正确,思想明确、集中而富有新意。

  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

  申论考试是为国家选拔公务员,所以,文章思想观点的正确与否就很关键。一个人平时对各种事物所持有的基本认识和观点,直接影响着他文章写作时中心思想的形成。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时,总是要以反映事物一般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如原理、规律、法则等)作为演绎的前提。如果前提有误,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中心思想是对文章所谈的具体事物或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思想,这种具体思想的形成,同样需以普遍性的原理或一般性的思想为前提。如果缺乏对一般事物的正确认识,那就难以形成对具体事物的正确思想。这就需要在平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思想方面的锻炼,使自己具有在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指导下的对一般事物的正确的观点。像《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等文章,都是树立正确观点的好范例。考生有了正确的基本的观点,立意在根本上就有了保证。现在,对每个人来说,都要正确把握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正确理解“三个代表”的思想,这样就能够保证在文章立意方面符合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掌握一定的逻辑方法

  申论写作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就是要以理服人,那么,论证过程中,就需要运用到逻辑推理的方法。要从具体材料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形式逻辑思维来说,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逻辑推理的思维规律,才能够做到正确运用归纳、概括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思维方法,就是从个别的、特殊的事实出发,得出相关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要从命题者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自己所掌握的具体事实材料中找到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从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需应用归纳法。归纳法是由具体材料形成中心思想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在还不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头脑中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模糊不清、游移不定的。因为没有明确而集中的思想做指导,所以文章的内容也只能是事实的堆砌和现象的罗列。运用归纳法所形成的中心思想,应该是具体材料本身具有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它应该与每一个别的、部分的材料的本质特征均保持同一性。而在这个问题上,经常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缺乏对所有材料的全面分析和综合,归纳时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局部代替整体,以特殊代替普遍,使中心思想所反映的观点出现片面性。例如,PPA事件,是一个全球事件,如果只是看到康泰克的问题,而没有从全球角度认识,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因此,认真地研究每一个具体事实,并合理地抽取这类事物共同的属性或特征,是运用归纳法形成中心思想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概括思维方法,是从认识事物的种到认识事物所属的类的一种推演方法。通过概括,我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性质或关系方面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例如,《论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一文,就是把材料提供的个别事例提高到对这些事例所属的种的意义,即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层次上去认识,这便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在申论时,经常通过概括的方法来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意义,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而深刻。在还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时,在中心思想的形成上也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种是不能将具体事实纳入所属的类,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从而就事论事,使中心思想缺乏深刻性。另一种则与此相反,即对具体事实无限度地概括而造成结论的夸大性,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任意“拔高主题”。如把在劳动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说成是英雄主义的高贵品质,把体育比赛中的偶然失利说成是缺乏集体荣誉感,这都不是对具体事实的合理概括。很多人作文中常常出现的说大话的不符实际的情况,正是任意拔高主题的表现。它貌似思想深刻,实际上见解浅陋,并且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我们既要注意让自己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概括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加强中心思想的明确性和深刻性,也要注意概括适当,防止由于无限度地概括而拔高或偏离主题。

  演绎思维方法,是把一般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引申到个别事物中去的推演方法。它是我们以某一原理为依据去认识具体事物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从一定的原理出发去考查具体的事实或问题,从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应用演绎的方法。例如,《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网络》,作者就是运用演绎的思维方法,这个思考过程就是运用演绎的方法来形成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即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核心内容。运用演绎的方法形成中心思想,首先所依据的理论前提必须正确,正如上一个问题所说,这就需要在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锻炼;其次要懂得演绎的规则,只有不违背这些规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上述三种思维推演方法,在中心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经常是综合运用的。我们应该就三种思维方法先进行一些单纯性的训练,再逐步过渡到综合性的训练。

  三、培养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申论论证的过程,应该体现出考生的创造性。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做到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在思考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者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的。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哲学中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一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尤其像《网络与社会生活》《论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药物管理与人民健康》这样一类作文题,题目所涉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之间都体现着辩证的关系。只有运用辩证性的思维去思考,才能形成比较深刻的见解,否则就会出现认识上的表面性、片面性。

  申论论证,论点还应该力求新颖,避免老调重弹和一般化特征,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像《论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这方面的观点很多,但是,作者从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入手论证,从而赋予传统的内容以新意。当然这只是就思维的形式而说的,人们之所以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各自的立场和世界观。而单从思维方面来说,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否富于新意,的确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多角度地思考,是申论确定论点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2000年2月26日《中央、国家机关与海关、公安边检系统从高等学校2000年应届毕业生中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卷)》第三题中,有这样一份答卷:

  经济与环境

  某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小区居民与邻近一家工厂一直因噪声污染问题而存在矛盾。一位居民因脑溢血而住院并留下后遗症,经查那家工厂的噪声是罪魁祸首之一,事后该居民申请赔偿并得到批准。工厂不服,将批准方——环保局送上了法庭,而后该居民因不服法院做出的撤消决定又进行了上诉,双方“你来我往”。居民认为厂方的噪声污染使其致病,赔偿理所应当;而厂方认为两事无因果关系,而且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居民也应理解支持。一时之间,法院也难下结论。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可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活环境谁该先行一步呢,这还真是个难题,合理的观点是两者应该和谐统一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就难以离开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发展经济就可以将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置之不理吗?答案是否定的。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来说,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而人民的生活环境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在谈“汞”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环境如此重要,是否为了保护环境一定要牺牲经济呢?那也未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也都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新技术,例如冬天取暖,已经从烧木头到烧煤再到烧油几个阶段,现在北方的一些城市甚至还用了天然气、电等无公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核能说不定也会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另外,从另一角度来看个,优美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矛盾,古代有人归隐山林,现代的人更热衷外出旅游,热衷于花钱买健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良好的环境能使人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会以更充沛的精力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去。这样看来,清新的空气、静谧的氛围本身就是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种保证。

  那么,如何解决现实中发展经济于保护环境的矛盾,使它们统一呢?首先,要使保护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一方面要加强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更加普及,使人人具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其次,要积极发展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出现更多的环保产业、无污染产业,尽快淘汰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再次,要推动环境产业化的进程,利用环境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等无公害经济。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保护,这就好像人的双腿一样,只有共同发展,共同努力,我们才会少摔跟头,少走弯路,大踏步地奔向美好的未来。

  根据上面介绍的有关立意的知识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抓住了资料给出的一个大问题——经济与环境,发表见解,立意很可取。起笔交代了谈这个问题的缘起,与材料相结合了,很有必要。文章联系了现实,有实在的意义:不仅力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而且用实例说明这项艰巨的大工程是可以进行和完成的。文中也注意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没有进行详细的叙述,但总比没有要好。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基本符合立意的要求。

  第四节申论考试选材思维能力训练

  申论写作要论证自己的论点,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材料,而材料就是在所提供的资料范围内进行选择,这个选择过程也是思维过程,了解这个过程的规律,加强训练,就会提高选材的能力。文章的材料,就是用来表现中心思想的客观事实。材料和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材料就会失去中心;如果只有中心思想而没有具体的材料,中心思想就会变成空洞的外壳。一篇文章只有做到既有鲜明、深刻的中心思想,又有充实、感人的材料,才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所谓申论写作中的选材,就是要从所提供的材料中选取那些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写文章之所以要选材,就是因为平时所积累的各种材料性质、类别各不相同,我们只有经过认真地鉴别、选择和加工,才能使所选取的材料更好地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

  选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所占有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选择出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来。一般来说,在中心思想确定之后,写作时都会在中心思想的激发下联想起种种材料。但是,又不可能把所有材料写进文章里去,因为你确定的中心思想是独特的,这些材料有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有些则不一定密切;有些是主要的,有些则可能是次要的。这就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鉴别保留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主要的材料,去除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次要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表现中心思想所需要的材料。

  选材的第二步,就是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更真实、更典型。第一步所得到的材料虽然可以用来表现中心思想,但它本身仍是原始的、粗糙的。为了使所选取的材料更真实、更典型,能够更充实、更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这就需要对它进行再加工、再提炼。这个过程,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整理过程。经过这样的思维加工,使原材料舍弃了那些偶然的、表面的、片面的、枝节的成分,保留了最有代表性的、最富有特征性的、最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成分。这是对原材料质的方面的进一步改造。由于这些材料具有了更高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因而也就更有效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选材,就是要对众多的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根据选材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思维能力:

  1发挥主体意识,在申论材料基础上,在自己形成的中心思想指导下选材

  申论写作的中心思想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而如果中心思想一旦确立,它又成了选材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做到所选取的材料与中心思想一致,才能使材料有效地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

  最基本的要求是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按理说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在历年的申论中,材料偏离中心思想或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情况又是经常发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思维方面来看,缺乏思维的主题意识,在选材过程中不能自觉地用中心思想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思维主题意识不强的人,不仅选材容易偏离中心思想,而且平时的说话中也经常会出现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的情况。这说明考生的思维结构还是不完善、不准确的。所以,要做到能够围绕中心思想选材,从根本上说应该强化思维的主题意识,即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时刻要想着“我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来提取相关的材料,形成在思维主题严格控制下的思维过程。

  2.申论选材要做到去伪存真,达到真实性的要求

  申论材料是一个大的范围,有些材料需要进行辨析、加工、整理,才能使用。文章写作应该具有丰富的材料,但是由于原有的资料仍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因而并非每一个材料又可成为文章要用的材料。选材,首先要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和比较,鉴别哪些材料是可用的,哪些材料是无用的,去伪存真,选择真实可用的作为文章的材料。从不同文体来说,论说文的材料亦即论据,必须选择经过检验或反复调查核实证明为真的事实或观点,否则用它作为论据,就会犯通常所说的“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可见,如果要求材料真实可靠,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从文学作品来说,尽管它不要求题材必须真实,其真实性表现在要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体素材,作者在将素材提炼为题材的过程中,也必须从真实性出发,经过一番分析、比较和选择。

  3申论选材一定要去粗取精,达到典型性的要求

  申论给考生提供的材料是多方面的,而论证过程只能使用极少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材料的典型性,关系到文章的题材能否足以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如果所选取的材料仅是客观的、真实的,但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那么文章的题材就不是充实的,在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上便缺乏说明的力量。去粗取精,就是要在材料真实的基础上,领会主要问题,不是局部问题。

  第五节申论写作表述和修改思维能力训练

  1.申论考试中,对材料的安排,形成结构要善于利用问题来打开思路。

  在申论作文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很多考生面对资料,苦思冥想,仍感到无从下笔;或者即使成文,但文章空空洞洞,并无实际内容。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是命题脱离材料实际或思考问题的实际,二是还不善于从问题的解决展开思路。

  申论论文,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观点,运用材料把这种浓缩的观点展现出来。而内容的展现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思路来进行的。如果思路堵塞,即使头脑中有许多与题目相关的材料,也不会被激活而思路畅达;相反,如果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头脑中的材料就会沿着思路被激活并被组织起来。所以,能否打开思路,是作文构思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打开思路呢?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就是说,在认真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以此引发出有关的内容。例如面对《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个题目,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经济发展?什么是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等等。通过这些提问,就可以将题目所隐含的内容以问题的结构形式揭示出来。能够提出问题,思路就打开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问题按照逻辑的要求略加整理,就可以得出文章的基本思路。有了基本的思路,便可根据思路,“找米下锅”,获得与问题相关的材料。经过一段这样的训练,无从下笔和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要顺利完成申论论文结构安排,就应该学习并且掌握一般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

  文章的结构方法多种多样,而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构的基本方法是人们处理文章篇章结构经验的总结,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变化,形成与文章特定的内容表达相适合的结构形式。以论说文的“三段论”结构为例,一般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开头部分提出问题,中间部分分析问题,结尾部分解决问题,它是论说文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如《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网络》即属于这种结构方式: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为什么要合作建设网络,便是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政府与企业在建设网络中的具体表现,便是分析问题;同时也是全文的结论,也是解决问题。如果能结合这篇文章的学习掌握了这种结构模式,那么在写文章时就会以这种方式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构思出文章的内容。较好地掌握了各种文体的结构方式,作文时就会较快地运思成文。

  3申论论文结构要体现理论逻辑水平,所以平时就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申论论文的布局谋篇,就是要在中心思想的控制下,将材料科学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的内部联系的完整结构。这一工作主要是靠逻辑思维来进行的。

  培养布局谋篇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能力,就是要考虑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首先,申论论文写作的整个思维过程都应把突出中心论点放在首位。材料的详略,层次的安排,都要服从如何更好地表现中心论点的需要。如果该详细论述的不详细,该简略的不简略,或不能将集中表现中心论点的材料放在显要的位置,中心论点就会被冲淡、被淹没。同时,中心论点要首尾一贯。文章从开头提起问题,经过中间展开议论,到结尾完成论述,都要体现统一的中心论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凸现出来。

  其次,申论写作要保持文章部分思想与中心思想之间、部分思想相互之间在逻辑上的统一性。这就是说,部分思想必须能反映整体思想,部分思想之间要相互照应,否则就会破坏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同时,部分思想之间的联系要合理,即应该反映事理的固有联系,否则也会失去结构的严谨性。在部分思想与部分思想之间有较大的跳跃式转折时,应该注意合理性过渡,保持前后思想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第三,申论内容层次含义要明确。每个层次又须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意思,它的内容必须是清楚的、确定的。同时,层次含义之间不得重复,不得矛盾。如果层次含义出现全部或部分重复,层次的界限就会模糊起来;如果层次含义之间一旦构成逻辑矛盾,所阐述的思想使之不可信或模糊不清。只有各个层次内容明确,彼此之间不出现重复和矛盾的现象,才能做到层次分明。

  第四,申论结构层次安排要合理。层次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要根据轻重缓急、大小主次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地来表达。同时,要注意前后之间的连贯性,或承接,或转折,或并列,既要反映事理所固有的联系,也要反映逻辑规律的要求。

  例如在某年的申论考试中有这样一份试卷:

  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网络

  网络建设中的问题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单位造成的,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它的解决有待整个社会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一般而论,政府在网络建设和管理中占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离开了政府的参与、组织与管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就网络道德建设而言,政府的作用至少在以下明显地显现出来:一是教育功能。教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网络之所以能造成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失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道德自律不够。减少青少年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应该主要依靠教育。而政府可以动员社会的宣传资源、教育资源,从而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制、规范功能。在目前的法律法规、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网络道德问题、网络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而现行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很多新的问题如个人隐私的侵犯、网络诈骗、网上侵权行为、黑客行为等道德和法律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在网络道德规范的确立网络立法和执法方面发挥作用。三是监督功能。为了防止垃圾文化信息的出现和泛滥,需要政府出面对信息供应商进行监督。总的来说,政府在网络道德建设中是起主导作用的,离开了政府的管理,网络道德建设无从谈起。

  网络不仅是技术产物,也是市场产物,网络信息提供者主要是企业。因此,企业可以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著名网站XXX有关网络道德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证。XXX在建网之初设立清查小组,由专人负责清理“网上论坛”,订出明确的“清理原因”;同时加强保密技术的开发,而且为我国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范例。

  从语言的表述来说,这份答卷的论述部分着重论证了在网络道德建设的管理方面,我国实行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立意较好。其中,有关政府管理方面写得比较清楚,但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只举了XXX的例子,而且对该企业的经验也未归纳,如经过网上大讨论,该企业制定了“网络文明公约”,用以规范用户的网上行为;用户入网时就与之签订完备的“责任保证书”,明确规定用户网上行为应承担的责任等。缺少这些重要的措施使企业管理方面很显单薄无力。另外,对政府与企业的结合亦欠入归纳。

  这篇答卷的语言是通顺的,但生动用语少了些。在论述的最后一段中,订出明确的“清理原因”中的“因”字,应是“则”字之误,这也是不该写错之处。

  因此,这份答卷被评为一般成绩。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专治面瘫遗尿尿失禁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如果你有胃肠道疾病?
·开麦当劳式的美式快餐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幼教新模式火爆全球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肝病、皮肤癣新突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