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担是否减轻 ●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
●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有无增强 ●德育有没有放在首位
本报讯(记者 张冬素) 在汇聚全省“新课改”成果的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论坛会上,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提出,新课改成功与否要用四大指标衡量:课改之后,学生的负
担是否减轻了?是不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没有比过去强?有没有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
自2002年我省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一场“学习的革命”在我省陆续展开,今年秋季,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部实施了新课程。在“课程多样化与教育个性化”等几个主题论坛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上千名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局长一起交流实施新课改的心得,梳理新课改面临的问题。这些新课改的实践者们表示,对照这四大指标,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效离新课改的目标还有不少距离,新课改的路还很长。
在论坛会上、成果展示区及新课改观摩课上,记者听到、看到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开和不断深入,我省基础教育发生的那些令人欣喜的变化:素质教育倡导的学习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更加深入人心;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也开始建立。因此,新课改在实践中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我创新能力与理解能力,教师要与新课改一同成长。宁波第十五中学吴小平认为,教师要学会倾听,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学会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由教学大纲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创造者。
但记者也听到了我省各地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普遍的就是“换汤不换药”。岱山县东沙小学校长方明说,新课改提出的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动态评价等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在有些教师的潜意识里,“新课程就是换一套教材、摆一摆学具、说一说方法、听一些表扬”,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模仿,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冷冷清清,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家在交流中也反映,由于新课改推进速度比较快,以及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新课改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弹。初中校长关注的还是多少学生上了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造成有些教师上“课改应付课”,在教研活动和上公开课时,比较认真地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而平时上课又是原来的老样子,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看来,要让新课改不打折扣地实施起来,必须加大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据了解,省教育厅已经出台国家级新课改实验区明年中考与高中招生改革的意见,对余杭、北仑、义乌等我省首批3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分数不再是他们升高中的惟一标准。大家普遍认为,新课改实施后,学生的负担有所减轻,但幅度不大,因此大家希望中考改革能在更大范围推广,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目前,作为新课改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工作已在我省全面展开,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也已在积极准备。我省新课改已由最初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向两头延伸,将覆盖整个基础教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