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拒绝用死亡证实应试教育的弊端(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5 10:58 现代快报 | |
南京教育界直面“填鸭出高分”的“县中模式”
新闻索引:南京一中校长吴晓茅昨日向记者倾诉了他近来碰到的一件烦心事。开学至今,不断有家长找他“为什么你们学校不搞晚自习,报上登了,人家县中高考考得那么好,都是因为上了晚自习!”南京高考被误传“落后”之后,南京各中学的校长、老师成了被指 事件:高三男生死于应试教育 事实上,应试教育的问题一直是南京人关注的焦点。快报11月4日一篇《启东中学一高三男生死于应试教育》的报道,在南京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师们说,难道南京也要退回到应试教育上,出几个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学生才甘心?发出这样的感慨事出有因,由于今年南京高考进步的事实被渲染成“落后”之后,众多家长强烈要求学校双休日上课、平时开设晚自习。一些能把孩子转到“县中”的家长则纷纷行动起来。一时间高考升学率成了评定学校质量的社会标准,原本推崇的素质教育被贬成没用的“花架子”。 家长们认为,县中学生早上天不亮去早读,晚自习抓得又紧,效果实实在在,600分以上一大把,个个都能上本科。一些不安排学生上晚自习的学校被视为“异类”,校长被家长频频质问。南京市一位名教师直言:最近教育功能被“异化”了。学校的责任应该是培养未来的社会人,培养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人际协调能力、生存能力、劳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可现在高考分数竟成了衡量中学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加班加点填鸭式的教育成了“先进经验”,不这样做就被指责为对学生不负责任。这位名师不客气地指出,整个社会提供给教育的环境变得异常“险恶”,谁都可以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横加指责。 校长:搞素质教育日子不好过 学校升学率低要受家长指责,升学率高的名校校长日子竟然也不好过。尽管今年高考考得不错,但南京一些名校的校长仍收到家长投诉,理由是,你们常搞跟高考无关的事,放学太早,管得太松! 南京一中校长吴晓茅:不开晚自习遭家长指责 开学后不断有家长打电话来,问学校为什么不上晚自习。当时,学校已经安排了教师下课后在办公室等待学生提问,但许多家长仍表示不满。有家长很愤怒地说,“学校应该对孩子负责,对学生负责就应该开晚自习!” 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小。前不久,一个走读生向班主任要求上晚自习,班主任不同意,他就找到年级组长,后来又找教导主任,一直找到校长。一位经过自己努力考上一中的高一学生找到学校,要求转到县中读书。这位学生说,因为看到报纸后,觉得南京的教育太差了,才下了去外地读书的决心。 金陵中学副校长王余健:组织活动家长不高兴 假期学校组织军训,有家长到学校来反映情况,直言:“我孩子是考大学的,又不是去当兵。”学校组织些活动,只要跟高考无关,就总会受到一些家长的指责。一些家长是文革期间失去受教育机会的人,他们对子女的成绩特别关注,功利性很强,希望孩子考上大学,把升学看得很重。孩子成绩稍有波动,就对任课老师有意见,嫌老师教得不好,老来找校长要求换老师。这股风现在已经波及到了初中。有家长说,人家学校初中一天都排八九节课,你们怎么那么松!高中现在一天排8节课,最后一节是自习课,如果放学稍微早一点,家长就会有意见。 家长:我们怕孩子也被逼得跳楼 家长叶女士:我自己就是老师,知道孩子应该全面发展,中学阶段培养的能力会使他终身受益。可最后我还是在高考面前“认输”了,现在小孩在苏北一所县中借读,学得非常苦,成绩却排在后面,精神压力很大。以前身边也有同事把孩子送到县中,回来后成绩都不太理想,但大家也都还是陆续把孩子送出去,期望自己的孩子能适应,能考个高分回来。 家长周先生:我的孩子喜欢物理,特别想参加奥赛。原本我是支持的,可就担心他为了爱好耽误了其他功课。如果竞赛成绩好,高考能加20分,再好一些还能保送上名牌大学。但这也太冒险了,万一没得到奖,又花了功夫,好大学上不了,不就全完了。 家长柳先生:孩子现在才上初三,学习压力就非常大,整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天天喊累。做家长的没办法,有时候看到报纸上讲学生跳楼,都不敢给孩子看,怕孩子也走上这条路。 专家:南京不能照搬“县中模式” “考出众多高分的南通教育有不少值得南京教育学习的地方,但南京不应该照搬某些县中‘朝六晚十’的学习时间,而应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同时,去学习高分学校教育的一些有益‘内核’。”一位前不久到过南通多所名牌中学考察的校长如是说。 这位校长介绍,南通教育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课堂教学和精细化管理做法颇有特色。那里的老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听课中反映出的问题,反馈迅速。老师对学生学习状况通过作业、学生的提问得以及时掌握。这种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南京可以学习。 同时,客观来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强,学习效率高。城市孩子学风、学习习惯与其是有差距的。南京的孩子首先要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要有学习热情,要有理想。但如果学习动机很功利,学习习惯走偏了,中学阶段只为了高考,以后的发展就会后劲不足。而南京教育的优势在于,师资队伍、办学水平都很好,相对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对以后学生的做人和终身发展很有利。多学学地理、历史、艺术这些课程,能增加人的底蕴。如果南京教育不保留自己的优势,把学生的学习时间排得满满的,学生没有自学的时间,到大学肯定要落后。 专家呼吁社会给教育一个宽松的环境。对教育最大的支持就是不要对教育瞎指挥,不能让家长和社会告诉老师课该怎么上,应该让教育工作者按教育的规律来培养学生。俗话说“老大多了会翻船”,船老大多了,教育这条船迟早要翻。任何考试都有对付的办法,如果教育只是研究怎样对付考试,只为了考试,这样的教育必死无疑。 链接:“南京高考之痛”风波始末 不久前,南京一家媒体发表了关于“南京高考之痛”的连续报道,报道中指出:2004年高考,南京考生的高考成绩再一次落在了江苏省兄弟城市的后面,考生平均分、本科上线率、高分比例等主要指标一如既往地居于江苏省下游。而近10年来,南京高考的最好排名是江苏第九!报道还进一步通过时间表对比指出:南京一般中学生在校时间总共8小时20分钟;苏中地区的学生在校时间却达到了12个半小时,苏中地区的学生比南京学生在校时间整整多4小时10分钟! 事实上,南京市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减负的规定,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爱好,南京市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而不是惟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但当素质教育几乎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全国仍然是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时候,傻乎乎、老老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南京不可避免地要“受伤”。南京一位初二学生,在劳动技术课上学习使用缝纫机做鞋垫,家长知道后十分生气:“现在谁还用缝纫机!学校教这个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简直是浪费时间!”大家面临的是同一个高考,比的是分数,而不是做鞋垫,人家在研究高考,你搞什么素质,在高考面前,你怎么和人家比? 南京痛了10年,似乎不想再痛下去。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开始,南京已经重新拿起了多年不用的、几乎已经生锈的武器:加班加点复习、反复做模拟试卷、全市统考。更有某省重点中学在压力之下不得不学习“县中模式”搞高强度的教育,让学生重新陷入课山题海中。教育专家说,这显然是对高考指挥棒和升学率的屈服,是走应试教育的回头路。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头羊,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才是南京真正的痛: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南京学生考不上大学,一生的命运从此改写,南京市能为了自己素质教育的大旗不倒而继续耽误学生的一生、家长的后半生吗?回头走应试教育之路,专家不同意,社会不同意,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培养只会考分、不会动手、不会创造、缺乏个性、没有责任感的书虫,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未来必须依靠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