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学员对前景失望 MPA登场三年吸引力跌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6 11:22 东方网-文汇报 | |
曾被追捧为第二个“MBA”的MPA,如今大多数学员却对所学内容和个人前景表示不乐观——MPA登场三年吸引力跌一半 -文/本报记者姜澎 曾经炙手可热的MPA(公共管理硕士)的吸引力,三年里竟然跌去了一半。这是记者从日 近七成学员对前景失望 此次论坛公布的《全国MPA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对于MPA项目,不少学员感到失望,更有近7成学员认为读完MPA对自身发展作用不大或者不知道会有什么作用。只有29.1%的学员对MPA持乐观态度。 大多数学员对MPA的性价比不满意。据调查,在读MPA的学员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73.9%,而学费大部分为3万元到3.5万元人民币。只有38.1%的被调查者认为MPA的性价比合理。 而MPA的就业也成为不少学员担忧的问题。在国外,大部分MPA的出路是政府机关或者是非赢利性组织。但在中国,政府机关自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人事体制。虽然MPA在刚刚推出时被不少人看作是第二个“MBA”,但MPA毕竟不像MBA那样,只要企业认可就能直接聘用。很多学员担心,他们经过系统专业训练回去后不一定能够得到单位的认可。同时,我们目前的公共管理人才流动有种种限制,使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调换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授课知识仅为普及水平 上经济学课,学生不了解机会成本是什么,不清楚经济学的前提是“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切课程都要从零开始,短短的两年半到3年的时间,MPA的教学往往只来得及完成“扫盲”任务。这是一些MPA授课老师对学生素质的抱怨。 据了解,目前的学员背景差异都很大,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尽管MPA项目本身强调应用性,但是基本理论仍然非常重要,以公共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为例,有财税背景的学生如鱼得水,而其他学生则难以进入角色。但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强调共性,因此在不少院校MPA教学都忽略了个性,所以常常同时出现学员“吃不饱”和“吃不透”的现象,而且也很难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探索性的问题。 而且,现在担任MPA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来自高校,而按专业学位的教学规律,理应有不少来自政府机构公共管理部门的资深专家授课,但是现在高校的这一路径并不十分通畅,从政府官员中邀请人来定时长期授课几乎不可能。 教师讲得差教材缺案例 教师和教材以及教学方式成为MPA发展的“死穴”。这是论坛上专家们颇为一致的看法。MPA作为新发展的项目,在首批院校筹备时,甚至出现了学校连教材和师资都没有准备好就匆忙上马的情况。 据有关专家介绍,国内在开设MPA项目前,连公共管理的本科都没有,而且MPA作为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应该是大量的案例教学,但是起步的MPA几乎没有案例。而引进国外的案例,又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国内的教学中很多都不太合适。 调查也发现,有28%的学员认为现在各高校的MPA教育偏重理论,这与MPA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相矛盾。18.4%的学员认为,MPA教育还应当多与社会及政府部门接触,并与中国当前的改革实践紧密联系。 同样,对于教师和教材的不满还体现在学员的出勤率。在采访中,就有MPA学员坦率地说,现在不少课都要点名,但是学生希望的是老师讲课能给予一种思维或者给予一种启发方式,而不是现在的老式教学。如果老师讲得好,学生花这么多钱没有不听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