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简历兑水 不能把矛头指向全指向学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3 11:30 信息时报 | |
一个班30人竟有16个是班长;给“863”某一部件写过两千字的说明,就说自己参与过国家级课题“863”计划;别人的证书经过电脑处理,贴上自己的照片,就变成了自己的“荣誉证书”……又是一年就业时,毕业生简历兑水,“造官”、“谎报”等现象,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要发表我的看法 毕业生简历兑水,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说得难听点,在 问题在于: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简历造假将会极大地损害毕业生的诚信形象,这些简单的道理我们懂,毕业生们难道就不懂了吗?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难不成他们真是“失信的一代”?笔者认为,把问责的棒子全部打在毕业生身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的:简历造假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自己的简历全真实,而别人的简历造假,自己不就吃亏了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简历不够“花哨”,很多的时候就意味着失去了敲门的“砖”。很多用人单位,一边斥责学生不诚信,一边却又随手把那些因诚信而相对单薄的简历直接扔进了废纸篓。你让学生们如何选择?学生们似乎只能“赌”:赌用人单位查不查得出虚假的水分。——这决不是笑谈,自己的简历能从厚厚的一叠中“脱颖而出”,谁说不是撞大运呢? >>我要发表我的看法 很多用人单位在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时,总不忘问一声“有没有经验”。这让人非常纳闷:明明是招聘应届毕业生,为什么还要那么强调经验呢?实际上,真正的工作经验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与社会的磨合中得来的,用人单位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如果学生们不造假,那用人单位就得承认自己来错了地方。再比如,招聘单位老问学生是不是党员是不是班干部,这和工作能力强弱,又有多大关联呢?说实话,用人单位何必死脑筋老搞这一套。 其实,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用人理念相对成熟的沿海城市,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并不太计较和在乎各种鉴定书、推荐表之类的证明,而只认其毕业证、学历证。换句话说,只要用人单位在用人政策上更加理性,学生们其实也用不着造假。 笔者以为,学生简历造假和用人政策不理性,恰似“鸡”跟“蛋”的关系,哪个先有已经无关紧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文/止凡)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