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5 11:5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 人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根本观点。 2.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他世界观,如宗教世界观、经验世界观等也是世界观,但宗教世界观以信仰为主,经验世界观以感性认识为主,是朴素的自发形态的,都没有上升到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就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在不同层次上又可以分为具体学科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方法论就是关于世界观如何运用的理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科学 哲学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1)对象不同: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2)方式不同: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3)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在于:哲学以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新的内容,从而促进哲学不断发展;而科学从哲学中获取指导思想和一般方法,也促进科学不断发展。 5.哲学的特点 (1)哲学的概念具有最高的概括性。 (2)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3)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4)哲学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二)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存在与思维关系问题的内容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它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物质与精神谁是本原、谁是派生,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其二,存在与思维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2.存在与思维关系问题的意义 存在与思维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第二个方面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都属于可知论哲学,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哲学有一些属于可知论,有一些则属于不可知论。 3.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与意识概括了世界上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是任何哲学流派必须回答、无法回避的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升华,所以它又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存在与思维关系问题的解决又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常考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以外,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2.“一元论”与“二元论” “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彼此平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但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3.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是对立的,一切哲学,不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就是从属于唯心主义,而这种哲学上的派别又与阶级性相关,唯物主义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唯心主义代表落后和腐朽阶级的利益。哲学的党性是哲学的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 4.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在认识论上,主张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哲学,“决定论”哲学,又是“可知论”哲学。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常考点)。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气、火、风等,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缺点并且缺乏科学的论证。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封建神学,从而形成了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形态,但是它也存在三大缺点: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唯心史观。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5.唯心主义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在认识论上,主张先验论,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在历史观中,主张英雄史观或宿命论。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常考点)。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把属于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存在和世界本原,如“吾心即宇宙”(陆九渊)、“心外无物”(王阳明)、“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最终导致“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成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中国宋代朱熹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绝对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 (3)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常考点)。 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人类对自然力无知,特别是剥削制度的产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根源。唯心主义一般同历史上的反动的剥削阶级相联系,得到反动的剥削阶级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 认识根源。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片面化和僵化,导致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抽象。 (2)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是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对象),而且改造了世界,在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人世界(人类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也不能理解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