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关注高校自主招生 > 正文

高校自主招生向优秀中学生抛出橄榄枝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9 11:2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从本月初开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先后公布了2005年自主招生简章,再次向那些优秀的高三学生抛出揽才的橄榄枝。

  与前两年相比,进入第三个年头的自主招生在一些操作环节上出现了细微的变动,但总体而言,最初的框架结构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一个逐渐清晰的信息显示:自主招生在现阶段并不能接受“偏才”“怪才”,高考成绩依旧是这一招生手段的核心基础,考生不
要对其抱过高的期望。

  来自高校招生部门的声音是:一方面,无论是从社会舆论压力还是自身实际情况考虑,我们不可能也不敢开那么大的口子;另一方面,运作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确实没有太多能力、特长极其突出的学生以供学校挑选。在这种背景下,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选拔不失为稳妥之举。对于中学而言,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选拔也不一定与高校的要求完全吻合,如何协调这个矛盾,仍需要双方进一步磨合与沟通。专家则认为,自主招生的现状的确与政策出炉的初衷有一定差距,虽属无奈,但大方向值得肯定,有待逐渐推进。因为要大改的话,牵涉的层面太多,因此冀望自主招生给高考制度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根本不现实。

  与去年相比,北京大学今年自主招生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推荐方式、提交资料份数和面试笔试成绩比例等三方面。在推荐方式上,今年的申请者仍然分中学推荐和个人自荐两种,但最后进入复试的名单将以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在填写资料方面,今年北京大学只需要考生提交《考生用表》和《中学用表》两份,而去年则需要《申请人用表》、《中学用表》和《推荐人用表》,三张表缺一不可。在面试笔试成绩比例上,今年北京大学将过去的各占50%改为笔试占60%,增加了10%的权重。对此,北京大学招办副主任刘明利逐一解释说,以中学推荐为主主要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因为去年取消推荐名额限制后,一下子拥进来5000多个报名者。要审核这么多份材料,从中挑选出最后进入复试的300多个名单,是个繁重的工作,而且在自荐材料中,含金量高的不多。相对而言,学校对考生的了解更全面、更客观公正。取消《推荐人用表》的原因是,这种方式目前在国内还不是非常成熟,尽管大部分推荐人的可信度很高,但也不排除一些推荐人碍于面子而给学生加大溢美之辞。今年加大笔试的权重则是考虑到自主招生是在高考基础上进行的,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文化课太差就难以胜任大学的学习。

  

清华大学今年自主招生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最明显的一点是全部采取网上报名。清华大学招生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做主要是便于管理,一方面学生递交申请资料、查询是否入选会更迅速准确,另一方面招办也好对材料进行存档统计。而中国人民大学则放宽了报考的条件。去年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申报自主招生的理科特长生须“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省级赛区一等奖或两个以上(含两个)学科的省级赛区二等奖”,今年则改为“在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具有培养潜能”。该校招办副主任王鹏解释说,去年的条件限制得太具体,不利于全面选拔优秀学生,修改之后可以让更多的考生纳入选拔范围。关于笔试和面试的比例,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表示目前均尚未最后确定。

  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高校正在实践过程中对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进行良性调整,以期达到最科学合理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但究其核心,仍然不可能动摇高考的绝对影响力。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学推荐已经成为自主招生的重要一环,那么,中学希望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到高校去呢?他们对自主招生的理解是否与高校的要求和预期吻合呢?这无疑也是一个关键。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梁宇学说,中学的想法有时候的确会与高校产生差异。从多送一个学生上大学的角度考虑,中学希望推荐那些成绩不错但不是有十分把握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毕竟加20分在录取时会保险很多,包括一些学生干部,学校会考虑以这种方式对他们付出的劳动给予一定的回报,但高校则希望中学推荐有特长的学生,这个矛盾不能回避。“在面对教育上,整个社会的功利色彩都比较浓厚,这个大环境决定了对接的不协调问题。而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个环节都达到理想状态了,才能出现更多高校期望的那些优秀学生。(西华)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