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体育和教育不能分割 运动员就是要读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9 12:15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 薛涌 雅典奥运会后,刘翔等不经考试上了大学,教育部又规定了一级运动员上大学可以免试。这一系列事件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科举传统的国家自然引起许多批评和抗议。 其实,运动员上大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员是国家包终身 更何况,高考所显示的不过是考生在若干规定科目中的特长而已。运动员自有其特长,只不过这种特长和高考考的那些特长不同罢了。为什么一个能够记住哪年哪个朝代灭亡的人,就一定要比一个能够顶住巨大压力、在十几秒内跨过许多栏、第一个冲过终点的人更有上大学的资格呢? 关键不是运动员该不该上大学,也不是他们是否要通过另类标准上大学,而是怎么用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把这些人整合在大学的体系中。实际上,大学在对待运动员的问题上,应该再往前走一步。现在的大学,只选择运动员而不培养运动员。刘翔成了明星,大学就来摘桃子。其实,大学本来是培养人的地方。程序应该反过来:大学培养运动员,成材后让社会来选择。美国的大学体育,就是这个模式。 众所周知,美国的体育王国建立在雄厚的大学体育基础之上。大学的篮球、橄榄球联赛,几乎可以和职业联赛比肩。事实上,美国的大部分职业运动员,都是从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在奥运会项目中,业余传统占优势,运动员更是以大学为主要基地。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是在中学发展出体育潜力,然后被大学选中。除了哈佛、耶鲁等几个名校外,一般大学生运动员都是以另类标准上大学,拿的是体育奖学金。他们中大约有1%的人,在大学里造就了自己的商业价值,成为职业运动员。其他没有成为职业运动员的人也享受了大学教育。 这些大学生运动员,虽然拿的是学生的奖学金,却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比如康涅狄格大学,本来是个很普通的州立大学,但由于其男女篮双获全美冠军,特别是女篮长年独霸大学生篮坛,知名度大增,校友们慷慨解囊,捐款不断,一下子学校富得流油,于是又建新实验室,又聘名牌教授,提升了学校的等级。虽然许多人批评这些大学生运动员只顾打球,荒废学业,但是研究表明,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社会下层。他们获得的体育奖学金,几乎是他们接受大学教育的唯一机会。目前美国也在酝酿相关改革。比如有人提出,应该参照当年“退伍军人法”给为国效力的退伍兵免费高等教育一样,也让大学生运动员专心打四年球,然后退出球队,再专心读四年书。不管这样的改革结果如何,大学生体育都是功大于过。 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育的理解与我们不同。在美国人看来,体育是教育的重要一部分。笔者曾经指出:体育对人生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就如同数学对物理的关系一样。体育就像数学把一些物理原则抽象化一样,可以把人生的规则抽象化,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演绎出来。比如如何获胜,如何尊重对手,如何接受失败,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面对压力等,都是人生重要的经验。一个人不能在活完一辈子、经历了所有人生后才懂得人生的道理。体育则是把人生戏剧化,让参与者在没有经历人生时领略人生的经验、学习人生的道理。所以,体育对于走向人生的孩子们来说,就是人生的准备。美国那些“足球妈妈”抓孩子的体育,就像我们抓孩子的学业一样卖劲儿。 我们则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长和老师不懂得如何通过体育给孩子们传授人生的经验和道理。体育和教育也就被分割开来。四肢发达,头脑就一定简单。人性被劈成两半,运动员和大学生都只各代表其中的一半。所以,不论是运动员还是大学生,都是个“片面的人”。当一种“片面的人”跑到另一种“片面的人”的领地中时,对方就会大怒:你也配?! 其实,体育和教育为什么不能整合呢?体校应该取消。体校的体育设施,要搬到中小学中去;教练也要成为学校的体育老师。体育人才要培养,但要在正常的学校中把他们当成一个全面的人来培养。专业队大部分也应该取消,并入大学。这样,运动员的人格会更完整,大学生也可以从这些运动精英身上学习竞争的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巨大压力下坚忍不拔的意志。专业的体育设施,也可以让大学生来分享。一句话,我们的教育体制,要使运动员回到社会,而不是把他们从社会中隔离。我们的社会,从运动员那里得到的也不是个国际面子,而是那种追求优异、尊重对手、有尊严地接受失败、不断从挫折中奋起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