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 正文

教育关注:高校自主招生 20分的优惠给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4/12/02 10:21  河北日报

  从10月底开始,石家庄一中教务处的王进生老师就陆续收到一些高校寄来的自主招生方案。11月17日上午,记者采访时看到,王老师的办公桌上有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7、8所国内名校的自主招生文件。2005年度的自主招生工作宣告开始。

  “自主招生”,对于大多数高三毕业生和学生家长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从2003年开始,这项曾被无数教育界人士呼吁了多年的制度,终于打破坚冰浮出水面。

  从2003年的22所大学到今年的28所大学,由单纯学校推荐到学校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自主招生经历了两年范围不大却影响深远的摸索和实验。

  那么,这项新生事物到底给我们传统的

高考招生制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对众多学子和家长意味着什么?

  中学:不鼓励也不反对

  课间操时间,十来个高三学生涌进王进生老师的办公室。来的学生都是一个目的:咨询今年有关自主招生的情况。有的学生抄下了心仪学校的招生网址,有的学生拿着招生材料跑去复印。

  “学生家长也有亲自跑来的,也有打电话的,但凡成绩好的学生,家里还是挺关心‘自主招生’的。”王老师说。的确,对于每一分都有可能决定命运的高考来说,20分的优惠对于每个学生来讲都充满巨大诱惑。

  高三·二班的班主任崔金晴老师,是一中的十来个特级教师之一。教语文的崔老师认为高考成绩有时并不一定能证明一个学生的水平,“像语文、政治这样的科目,有很大的现场发挥因素,而且判卷过程中有判卷老师眼高眼低的问题,不像理科有确定的答案,同样水平的学生,成绩有一二十分的落差也属正常。就这一点讲,去争取20分的‘保险分’是值得的。”

  但崔老师也并不否认,“‘自主招生’的门槛是很高的,除非是成绩相当出色的学生,否则不要去凑这个热闹。”据记者了解,几乎所有的高校自主招生都有报名、学校证明、填写自述材料、面试等程序,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冲刺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自主招生的“20分”是否值得,还是学生需要认真权衡的问题。崔老师的另一个担忧是,“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是学生对自己向往大学的第一次敲门,如果没有录取,或多或少会影响随后的高考信心。”

  刚送走2004届毕业生的李凌起老师则更为直接,他认为“自主招生”是高校间的一种竞争--抢生源,先占住几个好学生。“我就在班上和学生讲,好好准备高考,不要分心,别到时什么都误了。”在李老师看来,好学生考试中是会存在偶尔失误的情况,但真正素质全面的学生其心理素质也应该是过硬的,所以失误概率也是非常低的。

  一中这所省重点中学的老师对自主招生并不很感兴趣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学生考自主招生的初衷没有得到体现。据教务处王进生老师讲,“一中2004届毕业生中通过自主招生的有6人,有的学生分数已经超了分数线很多,像省理科

状元刘倩;有的学生因没把握,在填报志愿时又改了学校。因此,没有人用上这20分。”

  因为自主招生的20分很难得到完美的利用,而且又耽误不少时间,这多少使得一些重点中学并不很看好。

  学生家长:不争取怕将来后悔

  高校:择优是目的

  一位报考了2005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家长坦言:“我的孩子成绩非常好,在他所在的重点中学也是前三名的,如果发挥正常,考取北京大学没有问题。让他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考试只是为了高考更有把握,万一发挥失常,也可以降分录取。”

  为了“双保险”的目的而让孩子参加自主招生,是众多家长的初衷。“‘省级三好’、‘优秀学生干部’也不过加十分,大家都抢破了头,自主招生能优惠20分,孩子有实力干吗不试试?”在省检察院工作的一位高三毕业生的母亲说。这位母亲最近正忙着上网检索各自主招生高校的情况,“孩子学习忙没时间,我挑几所大学再让孩子选。”

  “能为孩子做多少算多少,要是一点儿工作也不做,等将来分数下来真差那么十来分,后悔也晚了。”省检察院这位母亲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

  如今已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陈姓同学,参加了今年的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这位大学生。陈同学的回答很审慎:“我抱着一种尝试的态度去参与,说实话,我一看题目就感觉很怪,和高考试题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据陈同学介绍,在个人陈述部分,12个题目绝大部分是2003级自主招生的同学提供的,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实际上就是为了给考生一个张扬个性的机会。文科题目比较灵活,知识面很宽,对考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要求较高。“能够通过测试知识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与高考不太相同。”陈同学说。

  今年的自主招生是学校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使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跃跃欲试。省考试院招生办有关人士提醒:无论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考,都不应该抱侥幸心理,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已经连续两年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自主选拔录取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它将高中推荐、大学测试和高考检验相结合,避免了一考定终身,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而在教育部的改革方案中,也确定了5%的自主招生比例,目的就是给试点高校提供自主选择自己所需人才的空间和舞台,只要校方经过了一定的程序,一些可能通过正常高考进不了自己学校门槛的“偏才”“怪才”尽可收入“囊中”。

  那么,经过两年的实践,这5%确实如人们所愿给学校带来了想要的人才了吗?

  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自主选拔录取变成了“降低20分录取”,没有达到高校的预期目的。记者从省考试院招生办了解到的信息,今年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高考成绩几乎都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因此,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其实大多数是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也能考取的,所谓“偏才”和“怪才”并不多。

  而记者从各方所搜集的信息也显示,由于没有合适的人才,大多数高校5%的自主招生比例并没有达到。

  “自主招生的理想模式应该是高校充分实行‘自主’录取,在中学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把在某一方面能力很强的学生选拔出来。现在的选拔方式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如是认为。

  许多高校对于5%的自主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兴奋,在他们看来,5%虽然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自主权,但也在现实条件下带来了烦恼。

  “从命题到组织考试、面试,招生过程操作起来难度大得多,工作量也大得多。要经过高中推荐或学生自荐、高校考核排序、

高考录取等多项程序,每个步骤都要向社会公示。还时常遇到托关系、递条子的事情,成本实在太高。反而给学校正常的招生带来了干扰。”北京一所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校长这样说。

  自主招生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一些尴尬也让其他一些未进入试点名单的高校心有余悸。

  “目前搞自主招生的都是国内的名校,我们学校还排不上。但就是有可能,我们也暂时不打算申请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我省一所高校的校领导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我担心自主选拔录取给高校带来的烦恼可能会大于取得的实际意义。另外,5%的自主招生比例很小,也很难招到真正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特殊人才。”(本报记者 仝静海)

  本期关注 自主招生

  从2003年开始,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有关精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实行了部分招生计划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

  由各地中学推荐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培养潜质,或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高校自己组织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两轮考试确定自主招生的对象,但入选考生依然要参加全国的统考。2004年,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数目进一步扩大到28所,选拔方式也改为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两种方式。自主招生对象的惟一不同在于,可以在当地录取线下20分以内录取,而且将尽量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