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命题预测试卷(六)参考答案及解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10 16:26 双博士丛书 | |
34.【答案要点】(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指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是指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多种可能性时主体对具体道路的确定作用。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具有多样性。主体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的否定,相反,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一致性。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社会发展决定性。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取决于内在矛盾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不同阶级、集团实际力量的对比,取决人于人民大众的愿望与要求,取决于领导集团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认知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所在。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中国历史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具有决定性,是因为:第一,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口,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第三,社会发展是由许多个人意志的和活动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正体现了这种决定性。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的探究,即五个“取决于”。 35.【答案要点】(1)由材料可以看出,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作为大型垄断集团控制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在国际上,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同时,跨国公司的投资客观上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在一定条件下会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2)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日益增强,在此基础上,世界经济必然走向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虽然具有各种缺点,但它有利于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使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并有利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因而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使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全球化了;②更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为此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在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还必然会导致南北差距的扩大;④在全球化条件中,局部的危机就会引起全球的动荡甚至危机。 面对全球化的风险我国应当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积极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发展自己。 【解析】材料1反映的情况是,跨国公司推动了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使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材料2反映的情况是,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之机,推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以维护其经济利益,从而使南北差距扩大。材料3反映的情况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势力和控制地位,力图维护其经济霸权,使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按其意愿建立。材料4反映的情况是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趋利避害,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趋势,并在这一趋势中增强自身的实力。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都有关于这一内容的阐述,要求考生综合复习,灵活运用。 36.【答案要点】(1)根据材料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它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材料3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第二,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阻碍我们民主政治的建设。第三,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客观发展过程的认识,对于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制度、措施、办法的选择,都与民主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观察和处理有关,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依靠长期的实践,大胆探索和经验积累。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7.Ⅰ【答案要点】(1)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指区别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2)在全球知识爆炸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应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大力发展高科技经济,否则将被更远地抛在后头。 (3)知识可以有许多种,但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技术知识是指诸如营养、计划生育、软件工程等技术性知识,而属性知识是指有关产品质量、工人素质以及公司资信等对提高经济效率十分关键的知识。 (4)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技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将加快,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周期将缩短,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将缩短。因此,我国应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缩短和发达国家的“数据鸿沟” ,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对知识经济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本题的第一问是对考生基本知识的考查,考生可先答出知识经济的含义、实质,然后可比较一下其与以往经济形态的不同之处。只要能准确把握知识经济的作用,对第二问的回答就很容易了,第三问考生可根据材料和自己平时掌握的知识做出总结,这一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把握准题意而且回答有深度。第四问考生要根据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决定着今后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二十一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知识经济对我国的现有的产业机构提出了挑战,最后一问不仅是对当代知识点的考查而且也间接地考察了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 Ⅱ【答案要点】(1)小布什的讲话,正式宣告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打响。布什的讲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战争的目的。美国的借口是:反对恐怖主义、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萨达姆政府的独裁统治;目的是解放伊拉克,使伊拉克成为民主、自由、稳定的国家。 (2)美国的真实目的是要控制伊拉克,获取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在伊拉克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加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地位,为其称霸世界的目标服务。所谓民主、自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罢了。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当代知识来分析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事件的能力。 【解析】评价布什的讲话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应从材料中归纳出布什所称的战争的目的和意图,然后分析美国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美国所称的战争的借口是:“在这场战争中,美国面临了一个无视战争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敌人”,“美国及其盟国的人民不会让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伊拉克当局的威胁继续存在下去”,“使伊拉克人民恢复对国家的控制”,即答案中的反恐、倒萨、摧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有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够帮助伊拉克建立一个团结的、稳定的、自由的国家”,“我们怀着对伊拉克以及他们伟大人民和宗教信仰的尊敬来到伊拉克。我们在伊拉克没有任何的企图,我们只是想摧毁一个威胁,使伊拉克人民恢复对国家的控制”, 从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所称的战争的目的。 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美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不要被布什的讲话所迷惑。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反恐”——把伊拉克之战看做“9.11事件”的必然延伸。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伊拉克确实参与了那次同时多次性复合的恐怖活动。众所周知,如果仅凭与伊斯兰教过激组织过往甚密的现象来定罪,那么更值得怀疑的倒是沙特阿拉伯或巴基斯坦。“倒萨”——即推翻独裁统治,在中东地区实现民主化。从理想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真有些大快人心之处。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谁也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国家是独裁者统治就否定它的主权。何况中东地区独裁者多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当中有这个那个成为美国政府的座上贵宾。再说,在国内民主的层面有土耳其国会于3月1日否决了向美国提供基地和过境自由权的政府议案,在国际民主的层面有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国家和机构)和伊斯兰会议组织(57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表反战宣言,美国是否尊重呢?第三条理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指称伊拉克拥有破坏性极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不销毁则世界永无宁日。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谁主张、谁举证”是天经地义的,美国无论如何满腹狐疑,也不能要求伊拉克站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说不清楚就坐实了罪名。应负举证责任的是美国。考虑到作为当事人的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可以由联合国武器检查小组来调查取证。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双方应该承认该武检小组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程度。但是,美国总是试图影响报告的写法和实质内容。据曾经负责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检查的斯葛特利塔透露:伊拉克的有威慑力军备已经被销毁了90%以上,但美国一直阻挠公布这样的结论。另一方面,无论事实真相如何,仅就思维逻辑而言,正如比利时外交部长在3月4日发表的法国自由报记者访谈中所指出的那样:既要求伊拉克解除军备,同时又还要去攻打它,这简直是个“莫须有”的陷阱。 美国发动的战争造成的严重影响更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如果说战前一些人士对应该支持动武还是反对动武感到茫然,那么战后,人们从伊拉克的混乱、疾病和死亡中,对这场战争的后果可以比战前看得清多了。如果简单盘点一下这些后果,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贻害无穷。 战争的最直接后果是死人。至少已有千余名伊拉克平民死在美英联军的炮火中,5000多人受伤,其中相当部分是那些不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何物、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孩子。战争还使有数千年历史的伊拉克文物遭到空前浩劫。本来就疲软的世界经济因这场战争雪上加霜。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贸易、航空、旅游等行业急剧滑坡,仅给中东地区就带来4000亿美元的损失,200万人失业。此外,战争还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并破坏了本已百孔千疮的伊拉克基础设施。 战争结束,美国主导伊拉克重建,并扶植代理人,但是伊拉克是伊斯兰教国家,美国能保证伊拉克的民主和稳定吗?能保证以后会没有恐怖袭击事件吗?所以布什所称的战争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许多人已经指出,石油是这次战争的目的。的确,从1990年起围绕石油资源的国际争夺愈演愈烈。在当前已知的世界石油储量中,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以及其他几个海湾小国所占的比率是65%,在石油出口量中所占的比率是56%。在现阶段,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规模的80%,其中亲美派占71%。然而,如果把伊拉克包括在内,这个比率可以提高到85%;如果再加上伊朗,那么这个比率就高达96%!要是再加上叙利亚的话,那世界上大油田就将统统由美国囊括,剩下的只有开发俄罗斯掌握的从中亚到西伯利亚的油矿这一条路了!因此,布什倒萨真正的战争理由不是为了民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权或恐怖主义。它的目的是:安置亲美政权,巩固美国霸主地位,避免任何国家挑战美国独霸地位,制定先发制人政策;控制石油生产、出口和市价,约束欧盟、中国、日本、印度等大经济体发展;保护以色列,完成沙龙赶走巴勒斯坦人民和实现大以色列的梦想。 最后还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利用民主、人权任意干涉别国内政,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表现。所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当代分析题命题的一大趋势是利用所学知识评析专家学者、国家领导人的谈话,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现实中发生的大事。2003年当代选做题第1题,就要求对美国学者威廉·沃尔弗斯的一段话进行评述。这要求考生要关心时事,扩大知识面,不要局限于课本所学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