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张连毅,1989年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1992年创建北京清华文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2年底赴美学习、工作,在富乐顿大学攻读MBA。
1992年,张连毅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缔造了清华OCR(汉字印刷体识别技术)国内第一品牌的地位,但就在这一年底,他放下了这份辉煌与成功,踏上赴美征途。
时至今日,对于他当年的选择,仍有人无法理解,但张连毅却很平和:“我想看看国外的成功企业是怎么做的。那时的人们都有一种迫切的出国愿望。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出去了,我就在想,有朝一日这些人可能会成为我商场上的对手,而我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我不能让这种差距产生。”
登机时,他一遍遍地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回来?”
“那会儿一说出国,人们都认为,出去淘金是肯定的,幸福生活是没跑的。”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张连毅也曾见识过旁人混杂着羡慕和嫉妒的眼神。怀揣30美金的有志青年带着对美国的景仰踏上国人眼中的镀金之路,这是许多人脑海中的留学者形象。“我不是这样,”张连毅说,“我在国内有着蒸蒸日上的事业,可谓少年得志。”没有对美国的崇拜心态,张连毅有的是一份心高气傲。
“不同于现在大家拥抱、挥手Say Goodbye的轻松,当时人们笼罩在一片多年无法相见的离愁别绪中。”言语间,张连毅仿佛又回到了登机的那天凌晨,天未放亮,他一遍遍地问自己:“什么时候我能回来?”
若干年后看《北京人在纽约》,他有着说不出的感触
张连毅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怀着“洋插队”的梦想与激情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但他又是另类的一个,因为他并没有完成在美国的学业,“这只是一个缺憾。如果有时间,我会去读完它。”张连毅很坦然。
也许是因为有这段插曲,张连毅感慨更多,“我的收获来自于学业,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内心的震撼。留学毕竟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总是在不断学习、体会、积累和消化。”
在美国的生活是张连毅人生中一段深刻的经历。那五年中,他学习、打工、开公司,他经历过事业、家庭的变故,他曾经沉到人生最低谷,如此种种让他回忆起那段岁月时,话语中透着些许沧桑。但幸运的是,张连毅凭着自己的毅力走了出来。
张连毅是北京人,这不禁让人想起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首播时,张连毅并没有看过,那时的他甚至还有种不屑的感觉。但若干年后,张连毅第一次看到这部老片时,却有说不出的感触,甜酸苦辣涌上心头。剧中主人公的失落让他共鸣于心,其创业过程让他重拾记忆。“也许是因为自己也走过类似的岁月吧,”张连毅说,“为什么人们总是提起《北京人在纽约》?因为它的真实,它真实地描述了那一代留学生的艰辛与迷茫。”
中断学业归国创业,怕再不回来就赶不上趟儿了
张连毅笑称自己属于“一不小心溜出去,一不小心就又回来了”的人。1998年,顾不上完成MBA课程,张连毅迫不及待地回国了,“国内形势这么好,再不回来怕都赶不上趟儿了。”
回顾当年创业之路亦非坦途,张连毅曾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与诱惑,但他懂得要坚持到底,脚踏实地,不轻易放弃。伴随公司的发展壮大,他对明天充满希望、热情和激情。如今的张连毅不再牛气冲天、心高气傲,而是变得平和、成熟,懂得珍惜与感恩。张连毅说得很真诚:“人们不同阶段的出国、回国都映射着我国这二十几年来巨大的发展历程,而我有幸经历了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