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特级老师谈怎样理解语境中词句的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4/12/22 14:02  新闻晚报

  “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主要内容。但考生往往在此能力点上失分很多,不会依文解题,据境释义。主要原因是:生搬硬套“字典、词典义”,浅尝辄止确定“感觉义”。

  怎样学会正确地把握“语境义”呢?

  一是要了解词句的含义有那些,一般来说,词句要确定它的本义和在文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确定因运用典故、引用诗句使词句产生的特定含义,确定因修辞需要使词句产生的临时意义,确定指代词的指代意义,确定涉及文本主旨的关键义等。

  二是要懂得一条“词句理解”的重要原则,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

  三是要掌握“因文解题”的答题方法。理解词句的题目一般都是“因文设题”,问的是什么?因此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只要据文答题即可。

  根据上下文确定

  如2002年高考题中第10题: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怎样?此题先要明确主人为什么“遗憾”,然后读下文就知道作者的心情了,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就有“我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一句,由此可知“喜欢”一词正好是与主人“遗憾”的心情相对。此题的答案自然就找到了。2003年高考题中第26题:写出下列两个“绝”字在文中的含义:“人迹绝矣”、“无不绝也”。对前一个“绝”的含义,许多考生只会照搬字典义,解释为“断绝”,根据上下文义,应解释为“不见”才显得准确、自然。2004年高考题中第1题: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什么?文中第一自然段明确地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这两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低迷”是用来陈述“全球报业”的,不是说明“中国报纸”的;二是前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中国报纸发行量在增长,就说明全球报业不景气。明确了这些,“低迷”的答案也就清楚了,即世界各地的报业普遍不景气。

  根据关键词句确定

  关键词句在文章、语段中,往往起总起的作用或起小结的作用,如果是前者,理解时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找,如果是后者,则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看关键词句的“管辖”范围,从管辖区内找答案。如2004年春考题第9题: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和“北平”的关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句话之前,表达相似的关键句就是答案,即“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和”。

  根据指示代词确定

  在表达中,一般地说,“这”是近指,“那”是远指,“每”、“各”是分指,“某”是不定指,“另”是旁指,“一切”、“任何”是统指。如2003年高考题中第1题:第③段中的“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所说的道理是什么?许多考生不知道原诗句是什么意思,就显得束手无策了。其实只要把它放在原文中就一目了然了:“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原文中的“这个”就是指代“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同样第6题也是如此: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指什么?在原文第三自然段末尾有一句:“……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此处的“这时”就暗含了: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显然答案就是“这时”一词前面的内容。

  根据比喻“本体”确定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喻体组成。阅读题中常常给出“喻体”的内容,要你回答它的含义,实际上就是要你找出比喻的“本体”,此“本体”往往就是其含义。如2002年高考题中第2题:“透视图”指的是什么?从原文可以看出,显然是一个比喻,是指阅读时要看出“书中的脉络”或“结构”。2004年春考题第4题:“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什么?要还原“密叶”的本意,必须先找到文中首次出现“密叶”的比喻句“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叶”是“涂饰”、“废话”,“密”是“太厚”、“太多”;再联系上文,就可以得出“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的“密叶”的含义是“书中太厚的涂饰和太多的废话”。

  根据修饰、限定语确定

  汉语丰富的内涵,往往是通过中心词前面的修饰语和限定语来表达的。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住主干的同时,留心那些修饰、限定成分,也是理解词句含义的一个诀窍。如2003年高考题中第12题:第①段中“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什么?“一”字前面的修饰语:“简简单单,潇洒出尘”,就可以得知“一”的基本含义。(作者:交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支舜)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