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求职时。
临近岁末,北京各种人才招聘会开始轮番登场。
数字显示,2005年全国高校有338万人毕业,就业压力有增无减;2005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再创新高,将达15.5万人,比2004年增加3万人。
一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处负责人这样评价:“就业环境像天气一样冷”。那么,大学生毕业生择业到底有何新特点?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这都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价值定位越来越准
记者采访中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心态更趋务实。
“以前是我们找学生,现在是学生找我们。”在前不久举行的北京第九届“共创未来”人才招聘大会上,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孙大鹏透露,招聘会刚刚开始两个小时,他们就已经收到200多份简历,其中大部分是硕士,“人机环专业招1人,可光北航一个高校就有8个研究生递来了简历。”
在此之前,孙大鹏还参加过在西安举行的一次人才交流会,“那次收到的简历就更多了,两个矿泉水箱子都装不过来”。
据孙大鹏介绍,变化是从2001年开始的。“在此之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自我感觉特别好,张口就是待遇、户口、住房、年薪,博士月薪不要个1万就见了鬼了。”而从去年开始,博士毕业生已经开始接受3000元的月薪了。
“大学毕业生的价值开始回归,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准。”孙处长认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人事劳动部副主任李鹏也有相同的感受:“由于一些兵工企业位置偏僻、知名度低,再加上以前主要在行业院校招生,以往应届大学生来应聘的不太多。近几年情况就好多了,在今年的‘陕西省冬季大型人才交流会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招聘会’和几场校园专场招聘会上,场面都十分火爆。”
错位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应届毕业生对自身定位越来越准,但记者也发现,一些学生在中资、外资企业的选择上有理想化倾向,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
在“共创未来”人才招聘大会上,外资企业、北京单位的展位前人头攒动,而外地企业和国企展位前就要相对冷清许多。
据有关专家分析,当前大学生对外资企业有一种盲目的信任,除外资企业薪酬高、业务水平高等原因外,国企体制陈旧、人员机构臃肿、锻炼机会少等因素,也导致大学毕业生在相似的选择下,不愿意到这些部门工作。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简介做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昂贵。而一些毕业生为了让简历更“好看”,弄虚作假,通过电脑软件,制作出各种奖状证书,以“增强”竞争力,甚至出现几个同学都称自己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的现象。孙大鹏认为,简历光花哨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内容。
专家们认为,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原因在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模糊,这也影响和制约了市场的配置成功率。因此,大学生入学前应做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地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教育结构还需调整
在招聘会上,记者还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不少用人单位最常问求职者的问题是:“你有什么项目经验?”据了解,如果求职大学生曾在大公司参与过具体项目工作,或独立承担过具体项目的开发,这样的“工作经验”才能达到人事主管要求的水准。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求职者直接到公司上机操作,当场测试求职者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与以往相比,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滑坡。
据了解,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例如有的学校的汽车专业现在成了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工程,范围变得很广,但从专业使用上来讲却差很多,加大了用人单位的后期培训量。”孙大鹏说。
一些大学毕业生也感觉到,大学里面学的东西到社会上以后会有脱节,有些企业需要的东西你在学校却没有学过。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的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存在失衡。“现在的教育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大学生学到的知识进入市场以后,市场无法吸收使用。所有的大学教育结构千篇一律,一流大学和一般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基本一样。”
专家们认为,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是增强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基本保证。“今后高等教育灵活机制的改革应该更大,只要实现了市场导向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改善。”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