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吕诺、张宗堂)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数年前对高考的形象比喻,是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时的真实写照。如今,当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后,日益强烈的“上好大学”的愿望又凸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2004年,高等教育在经历几年“跨越式”的发展后,开始寻求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之间的平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
6年内翻了两番。2004年,我国高校招生总数达420万,大约是1998年的4倍,全国在校大学生超过了2000万人。
经过连续多年的大发展,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图书设备缺乏、管理相对滞后等矛盾逐步积累。与此同时,贪大求全之风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兴起,学院争相升格为大学,理工科、文科大学纷纷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迈进,有的地方圈地兴建大学城,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高校录取乱收费、招生黑幕、学术腐败、考试作弊等问题,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能否经得起就业市场检验,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都必须直面的课题。
在即将过去的2004年,教育部门的一系列举措明确传达出狠抓高教质量的信号:2月,为推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7位院士、33位“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登上国家精品课程讲台;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六项重大工程,与高校直接有关的就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等三项;6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推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缩短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延长专业实习时间;10月,教育部成立专门组织实施高校教学评估、履行质量监控职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12月,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的统一和发展。8月10日,周济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大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每个学校都要形成各自的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学生;12月19日,周济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要由重视教育发展规模,转向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好招生计划、教育投入两个重要关口,调控好招生增长速度,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19%的毛入学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需求仍相去甚远,招生规模势必继续扩大。2005年高校计划招生人数超过了510万,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475万人,比今年增加55万;研究生计划招生37万,比今年增加近5万人。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势在必行,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迫在眉睫,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2004年,仅仅是个开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