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举办2005年高校毕业生招聘会,10万大学生怀着急切的心情前去求职。然而,招聘会上一些虚假和“冷酷”场面却令大学生心寒。有的用人单位根本不想招工,是应招聘组委会邀请前来凑数做样子的,面对众多求职者的咨询,总是以种种理由搪塞。有的招聘单位在选择了几份学生简历后,将余下的300多份简历当场撕碎扔在地上,还有的干脆将学生简历丢进垃圾箱。(见《扬子晚报》)
参加招聘会是目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途径。应聘者带着满腔期望前来求职,一份份简历都是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制作的,凝聚着渴望工作的迫切心情,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为用人单位理应以负责的态度和真诚善待大学生。明明不招人,偏偏装模作样设招聘台,岂不是对学子们的欺骗?对大学生真诚求职和情感的戏弄?将求职者简历撕成纸片,不仅缺乏了起码礼貌、是对求职者的不尊重,更是撕碎了求职者一颗真诚的心。
面对记者采访,有用人单位回答,如今找工作是“僧多粥少”,大学生求职到处投递简历,我们招不了这么多人,只能将多余简历扔了。这不是理由。如今大学生求职“遍地开花”是事实但实属无奈,因为每一次招聘会基本都是人山人海,求职者很难有机会和时间与用人单位在现场深入交流、沟通,只能通过简历介绍、推销自我。招聘单位不录用应该将简历退还给本人,包括当场退还或事后退还,而做到这些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种最合适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对求职者起码的尊重,而不是粗暴地将简历撕毁或扔进垃圾箱。
对求职中遭遇“冷脸”,学生们已经司空见惯。我认识几个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其求职经历充满辛酸,半年多来他们带着一颗火热的求职心马不停蹄地先后去过10多家单位,但没有一家接待人员让座、倒水,都是一脸的不耐烦,都是扔一句“我们这里不要人”的话就打发他们走人。有两位女生毕业于没什么名气的高校,招聘单位竟当着她们的面说“这样的三流大学到哪儿找工作?”谈起求职体会,他们心灰意冷地说:“我们简直就像讨饭的乞丐。”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内,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难题。2004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240多万,2005年将达到近300万,应对和解决这一难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求招聘单位尽可能多地接纳大学生就业可能比较困难,但对求职者多一张笑脸、多一份热情、多一些耐心和理解,总是可以做到的,这对处于就业困境的大学生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面对渴望工作滚烫的心,愿我们的用人单位少一些冷冰冰的脸。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