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会纷纷开锣,又到了企业“登台唱戏”的时候。但是,不少混迹在各种“校园招聘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中间进行“假招聘”的用人单位,不仅大大增加了那些已经被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压得有些透不过气来”的大学生们的求职成本,更浪费了许多大学生特别是那些远道而来的异地求职大学生们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让不少高校、大学生们感到深恶痛绝。
例如,有些用人单位“本末倒置”,竟然将招聘当作企业的“形象宣传”。他们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看似诱人的工作岗位,实际上是为给自己“树招牌”的广告行为。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的“传播效果比广告好得多”。而在许多校园招聘会上,不少企业都缺不了“宣讲会”,从公司的历史、现状到发展前景大肆宣讲一番,甚至还把公司的产品、理念、管理好好做了一番推广。接着又是该校毕业的优秀员工现身说法,大力吹捧公司的发展平台如何好,薪酬待遇如何高,让下面的学生恨不得马上成为其中的一员。还有一些企业,甚至还趁机免费派送公司产品,实乃“一箭数雕”。
不少企业更是希望借助这样的活动进行“感情投资”,让毕业生对该企业和产品、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影响潜在的精英消费群体。一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透露:我们每年参加校园招聘会的各项开支,都是“划入到市场推广或广告宣传账目内,而并非是人事费用”。
还有一些用人单位HR经理私下透露,部分条件一般的企业为了“造势”、“扩大知名度”,甚至“不缺人也假装招人”。同时,大多数企业在招聘广告上标出的薪酬待遇,几乎或多或少都掺有水分。而不少备受大学生追捧的“知名企业”,参加校园招聘更纯属“作秀”之举或有“假招聘”的嫌疑。例如,一些名企招聘是面向全国的,名额本来就很少,却在全国至少十几所高校巡回招聘,每个高校分配到的名额只有1至2个。但是,前往应聘的没有千多也有几百人。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只有羡慕的份,能面试已经算很不错的了,而真正能入选的实乃凤毛麟角。
如此低的命中率,可能让一些初次求职就失败的毕业生自信心大受打击。更有甚者,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可能还会成为一些进行“假招聘”的企业的市场调查对象。例如,有些企业在求职表和面试的时候设计了一些关于公司和其产品的问题,这样的调查“不仅成本低且针对性强、回收率高,有效问卷能够百分之百”。尽管明知有些企业“做秀”,但是为了那“千分之一的希望”,许多大学毕业生还是不得不去赶场。
但是,真正要“揪出”这些“假招聘”的企业,又谈何容易呢?在眼前,恐怕惟有用人单位加强自身的“操守”,才有可能让眼下日益泛滥的“假招聘”现象远离大学校园。而对于那些有“假招聘”之嫌的用人单位来说,广州某高校一位毕业生的话也许值得引起他们的反思:“每家企业都希望招聘到诚实、优秀的员工。但是,那些不够诚实的企业即便招到了优秀的大学生,最终恐怕还是很难留住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