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高考语文解题突破口:从试题中找隐含信息

http://www.sina.com.cn 2004/12/28 19:10  新闻晨报

  语文试题的题干实在是一种重要而有用的信息,认真阅读分析并充分利用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将会给我们准确、快速地阅读文本并完成语言表达题带来莫大的帮助。

  现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阅读试题中的题干,因为高考语言表达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中隐含了命题意图

  如2004年上海语文试题第3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每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量还大有增长空间。

  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A、(4)(3)(2)(1)B、(4)(2)(3)(1)C、(3)(4)(1)(2)D、(3)(4)(2)(1)该考题命题意图是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的要点,答题时要综合考虑,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答A项或C项是没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答B项则是把文章要点的先后顺序弄错了。

  又如2004年上海语文试题第10题仿句的考查,试题中隐含了语意志向、修辞手法的提示。“催人向上”、“激动”、“昂奋”等是褒义词,仿句也必须从正面表达;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句也要如此。有的仿句还要注意例句中的语法关系。如2001年全国试题26题。

  题干中隐含了答题方向

  如2003年上海语文试题第5题:根据第一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第一段:“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此题关键要从“全文构思”的大处着眼来分析,而不可被“特殊”“似乎”等词所误导。透过“特殊”“似乎”,联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巧就巧在牢牢抓住社会生活中的目光与物理光学特征的共性来构思行文,写作上运用了相似的联想手法,答案应该是:借用物理光学特征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目光。

  又如2004年上海语文试题第18题: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并且提示了一个切入的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你可从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方面去考虑。答题时可按照:景(意象)+情(诗人的情怀)=(产生)意境这样的步骤来有条理地展开鉴赏。

  把握诗题中隐含的信息

  -诗题可以辨别诗的类别和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类别的诗表达的感情和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如送别诗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标题中常有“送”或“别”等标志;怀古诗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表达缅怀之情或对昔盛今衰的伤感,如陶渊明的《咏荆轲》、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咏物诗是借某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如果我们从题目中能抓住其隐含的这些信息,诗的基调也就基本把握了。

  -诗题中隐含着作品的情感主旨如诗题中的“怨、愤、哀、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如《书愤》、《静夜思》、《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情感和内容。

  把握注释中隐含的信息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时代背景的交待,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如2004年全国卷(丙)《江城子》

  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常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考生对“空有姑苏台上月”蕴含的深意就容易理解多了。又如2003年上海卷《望海楼》,如果考生不利用注解中对“望海楼”以及“铁瓮”的解释,却要回答出第一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一答案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我们看懂了注解,就会明白,原来“望海楼”就在“铁瓮”城之中,而诗歌起笔就写“铁瓮”城的高,当然是为了写出“望海楼”的高了。

  把握典故中隐含的信息

  古诗中典故的运用主要有明用和化用两种形式。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明志或表现作者的品质。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表达了作者虽年老但仍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现实的不平之情。再如刘禹锡的《蜀先主庙》一诗中“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一句中用了两个典故,“三足鼎”之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策划蜀、魏、吴三足鼎立之事。“五铢钱”乃是汉武帝所铸之钱,所谓“业复五铢钱”,即寓有“复汉”之意也。因此复习备考时,师生有必要将课本上古诗中的常用典故分类分析,增强文化文学素养,以提高鉴赏能力。(作者:□格致中学 孙苏)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