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志疆
福建福州市闽侯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日前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福州市普教室及福州市五区八县各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老师留在班上做作业。据称,这是因该校老师担心“差生”坏事、为保全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不得已而为之的。(2005年1月2日《南方都市报》)
一节公开课,不但代表着老师的水平,甚至还关系到学校的荣誉。这样的想法决定了这节公开课的初衷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者是当作同行面前值得炫耀的资本。一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公开课,决定了炮制它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造假。
不但课程的安排精心策划,而且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要细心安排,甚至连听课学生的资格都要严格筛选,这种公开课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公开做秀。公开课,本来是老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办法。但是,这种学校领导亲自出马导演,老师学生一起上阵演出的“公开秀”到底能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这样的“公开课”究竟“公开”了什么?它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学校又从中尽到了一种什么样的职责?
这样的公开课公开了对所谓“差生”的歧视,“好学生”从中学会了骄傲和鄙夷;“差生”从中体会到了自卑与愤恨。在这出教育悲剧里,学校追逐虚名、公开做秀的代价却是对孩子纯真天性的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