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林省未成年人思想状况的调查
本报记者黄明 通讯员郭莹 一段时间来,这样一些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和耳膜: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寻找刺激,把一个乞丐套进麻袋里疯狂殴打致死;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目前,吉林省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570万,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如何呢?
记者在吉林省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吉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着理想淡漠、自私自利、追求享受、法制观念淡薄、厌学弃学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调查,仅2001年1月至3月间,梅河口市人民法院就审理少年犯罪20起,而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少年是因为不懂得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在吉林市的一项调查反映,在不少学生的脑海里,“为人民服务”早已经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他们脑子里更多的都是以“我”为中心。
在对安图县4所初中和4所小学进行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有的学生连清扫校园也不愿意参加,甚至是日常的值日也会让别人代劳。
在长岭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小学生花钱雇同学写作业;甚至花钱拉选票争当少先队中队委员;有的花钱更改考试分数。
有关专家指出,社会不良风气对这些涉世未深、“免疫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了比较多的消极影响。其次,学校、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也让我们失去了塑造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
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了消极影响。
很多家长对子女溺爱有余、教育不足。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缺点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
专家强调,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首先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条件。学校应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教师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做到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使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孩子,克服溺爱、粗暴的错误做法,改掉不良习惯,在教育子女中起到示范作用。
而社会教育则是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密切协作,积极推进社区青少年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课余的活动场所,开展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