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由于扩招压缩了本科阶段实验课程,而南开学子则令人羡慕--大二就能做研究 本科生与名师同台做实验
本科生做实验:没有成果,也是一种锻炼
南开放寒假了,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回家,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01级本科生肖青还是
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协助自己的指导老师做有机合成方面的实验。他告诉记者,像自己这样大二就进入实验室的情况,在南开并不新鲜。
在程鹏教授的提议下,南开化学学院从2000年开始设立了一项本科生创新基金,每年从教学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本科生只要自己有想法,写出报告找到指导老师获得批准,就能获得2000元的课题资助,与研究生一样进实验室。相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300元经费,2000元是个大数目。
肖青大二就获得了创新基金。他现在印象最深的是当初找到程鹏老师时,程老师说:“你可以到实验室来,只要你有兴趣,哪怕你没有得到创新基金,我也会给钱让你做实验,哪怕你没有成果,也是一种锻炼。”
这种对本科生的锻炼,给化学学院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化学学院两名本科生张磊、易龙先后摘取第七、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而他们的指导老师同为程鹏教授———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
对此,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评价,现在教育界有一种怪现象,叫“老板教授”。就是让学生干活自己署名,或在社会上揽了活让学生做实验付出劳动,自己把名字署在前面,可“程鹏教学生是手把手的,帮学生整理思路点拨他们指导他们,在做人做学问上很有感召力”。
化学学院院长关乃佳说,我们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出什么成果,这与课题、机遇都有关系,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提供环境。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给这些学生进实验室的机会,尽早参与科研,等于给他们提供了了解化学前沿、发展方向的机会,这对他们的专业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在化学学院,一个本科生只要有想法,愿意做实验,即使没有一分钱基金也可以找任何一位老师,或者自己单独做实验,或者协助老师完成正在进行的研究,不管这位老师是教授还是博导。
“创新基金”项目进行了四五年,尤其是有了张磊和易龙这样的榜样,申请的人数逐年增多。进实验室,写出论文,成了南开化学学院本科生的追求,很多学生在实验室泡了两三年,觉得与研究生差的只是经验了。
近5年来,化学学院的本科生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和被SCI收录的文章有174篇,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就有9篇,影响因子最高的达4.0以上。
大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 名师的鼓励是成功的催化剂
如果说创新基金培养了本科生的学术创新和科学实验能力,名师给本科生上课就是另外一种激励学生追求学术造诣的催化剂。
这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由来已久,从80多岁的院士申泮文先生,到一些从国外回来的年轻学者,都会开课、办讲座,或讲授化学学科最基础的专业知识,或是介绍国际最新科研动向。
已经保送北大读研究生的吴思说,永远忘不了大一的第一门课,那是程鹏老师的基础无机化学。本来是厚厚的两大本书,感觉十分晦涩难懂,程老师拿出了两本薄薄的笔记,都是他自己总结的规律,一下子就把无机化学的脉络理清了。
吴思说,化学学院的许多老师都是这样,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带领学生认识这门科学,并且主动邀请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
化学学院的领导都承认,当程鹏老师带出的学生连续两届获得“挑战杯”特等奖后,一些老师也在暗自使劲。有的老师主动到系里去要求带本科生,而这些都与自己的工作任务毫无关系。
与化学学院的本科生聊起来,许多同学都庆幸在南开读书,因为现在有些高校由于扩招和其他原因压缩了本科生阶段的实验课程,可是南开却在增加。这两年化学学院新增了好几门实验选修课,其中包括一门生物无机化学,这是一个新领域,也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面向本科生开设的。
不管这名学生今后做什么,都要给他一个好的基础
倡导本科生“创新基金”的程鹏教授,自己有繁忙的科研课题和教学任务,还有十几名硕士博士要指导,但程鹏教授对越来越多找他指导的本科生,态度只有一个———就是高兴,并认真地给其指导。
“跟学生在一起就是愉快的,指导他们是老师的义务,不管他是自己的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对于为什么会如此看重本科生的培养,程鹏的回答是:不管这名学生今后做什么,都要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指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最应该做的基础性工程实际上是要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环境,“在细节上着手,让一草一木,一个景观一个摆设都有育人的功能,让学生感受到灵魂的熏陶。年轻人有种崇拜名人崇拜专家崇拜学科带头人的心理,因此,必须让名师、大牌教授在研究思想工作中达成共识,让这种良好的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