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暗示“独”与“高”并存。
*开篇快捷,无需赘语,寥寥数笔,点出了话题中“自我认识”“他人期望”在古代文人身上的错位现象。明确地将文章的素材锁定于古代。
*“然而”,转折连词,有阅读冲击力。
*切入第一个主体画面:太平时代中,文人的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错位时,他们会有怎样的选择?
*两例:以李白和苏轼解说“独”。
*分号前后的句式,以“而你”连接,与开篇的“然而”呼应,揭示了错位状态,和话题密切关联。
*将李白的诗句精妙地镶嵌在文中,不落痕迹。
*现
代诗人余光中评说李白的诗句,作者直接套用,语言华美;平时积累,此时手到擒来!
*依旧是排比手法,将苏轼的诗句精妙地镶嵌在文中。
*又是一个“而你”,点出了苏轼身上的错位状态,他不愿“游戏笔墨”的人生追求和李白不愿“取悦帝王”一样,都是太平时代心中有韬略的文人自我期许的表现。
*直抒胸臆的赞美,作者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
*切入第二个主体画面:国家衰亡的时代,由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如何处理这一错位问题?
*以豪放词人辛弃疾为例。
*此处化用的诸多词句,其本身并不一定都吻合辛弃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作者非常大气地拿来为我所用,体现了一种气魄。
*排比层层深入,“痛斥——彷徨——期待”。
*逻辑严谨。
*“我”的心愿,折射出对诗人最大的肯定。
*全文结构:总——分——总。十分完满。
*此处排比中暗暗用典,我们似乎看到了陶潜、嵇康、晏殊等更多孤独的文人,以及更多精彩的人生。
*题目中“独”“高”的旋律再次响起,不同的是,这一次,作者进一步开掘了“独上高楼”的意义。
*主旨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