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生死不能完全托付市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3 15:15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文/于平 3月1日的《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教育部下发有关招生文件称,高校就业不好的专业减招或者停止招生。 这个新闻让我想起了大平矿难发生后,一名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写给媒体的 采矿这样的专业就业率不仅低,甚至连招生都很困难,按照教育部的标准,这样的专业也许早该被淘汰了。但是,这样的专业实际上社会不需要吗?显然不是,频频发生的矿难,低技术水平的采矿操作,巨额欠账的煤矿安全投入……这些都说明,中国的矿业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还想起网络上曾被炒得很热的帖子——《中国机械制造业——我心中永远的痛!》。帖子的发起人是一位大学机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这个帖子谈到目前高校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由于当前国内机械行业风光不再,待遇太低,导致机械设计人才就业很难,许多毕业生要么在找不到工作后被迫改行,要么为他人做嫁衣裳——从事国外机械产品的销售。不仅是就业,大学机械专业招生也遭遇了困难,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机械专业成为一个最苦、最没有“钱途”的专业。 按照教育部的精神,许多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也许应该减招或者停招。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没有了机械制造专业,没有了大批优秀机械制造人才,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怎么办?要知道,为工业提供“生产母机”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奠基石和基础所在,机械加工精度和效率上不去,不但造船、飞机、汽车等命脉性产业都得用外国人的机床,甚至随着要求越来越高,连一般轻工业都将无法实现国产化,永远为外国人打工。 之所以举以上例子,我是想提醒教育部,凭就业好坏来决定一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存在价值,这样的思维过于简单化了。我不否认,目前由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换代,一些夕阳产业已走上末路,与之相应的一些高校专业也成了“鸡肋”,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有必要考虑它们的存留。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一些产业由于体制或其他不正常因素,导致其吸纳相关高校专业人才的能力受到限制,这时候,并不是说这样的专业已经过时了,而是说明市场的失灵,说明这个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扶持或管制没跟上。因此,把高校专业的生死完全托付给市场,这是很不谨慎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