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飞
教育部下文要求就业不好的专业减招或停止招生,这则未经权威部门证实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批评者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育终极目的”、“大学精神”作为武器,认为“停招就业不好的专业”违背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侵蚀了大学精神。
批评者们也许认为“就业率”这个字眼过于功利,与大学精神格格不入。但是,在我看来,“就业率”是大学精神这座文明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如果就业压力始终居高不下,所谓的“大学精神”根本无法真正渗入大学生的灵魂。大学生就业都已经市场化了,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接受大学教育首先是一次讲求成本收益的投资活动。读大学的高成本是明摆着的—七个农村壮劳力也养不了一个大学生;而读大学的收益是高度不确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就是明证。面对这样一次高成本且收益高度不确定的高风险投资,不用外界施压,大学生们自己就势必急功近利,以“就业”为目标选择自己的专业。
教育当然有终极目标,但如果没有“最低层次”功利目标—传授谋生本领—的完满实现,那个终极目标只能成为镜花水月。如果大学教育无法给予大学生们一个赖以谋生的饭碗,那么还怎么奢望其能够为社会提供令人信服的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虽然一个创造高就业率的大学教育体系未必能够营造出真正的大学精神,但一个无法创造高就业率的大学教育体系永远与大学精神绝缘。
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促成大学专业设置市场化、给予高校按照市场需求安排专业设置,这是改变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供求失衡局面、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必要措施。“就业不好的专业减招或停招”正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方法,它无疑将使大学生收益。
当然,我也反对教育部门用行政方式解决大学专业设置市场化问题。我主张给予高校按照市场需求配置专业的自主权,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平衡。政府的作用限定于按规则授权、提供信息服务和提供市场诱因三个方面,其目的在于防止“市场失灵”与保护部分社会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