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续几年的两会上,关于“教育不公”的话题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此有何看法?
赵彦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确实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尽管我国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制度,但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公,造成了教育资金向城市倾斜的现象。
越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这种教育资金的倾斜越发明显,由此导致最好的设施、教师、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由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得到国家教育投资相对较少,农民在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子女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
记者:教育不公存在很多方面,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又如何看待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政策与现象呢?
赵彦修: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也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
从经费拨款上看,国家对进入“211”工程的大学重点投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极易造成普通大学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反而造成新的不公。相应的,投入的不公必然带来大学综合质量的差别拉大,而目前的教育评估体系,显然也不甚合理。
高考统考不统录取分数线是最引人关注的教育不公。教育不公很大程度上源于机会不公。
记者: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一系列教育不公现象,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加以解决?
赵彦修: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应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便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到上世纪末达到4%。遗憾的是,这个目标至今仍未达到,2003年才占到3.41%。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公平分配义务教育资源。譬如,应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财政部门主要按学生人数进行财政拨款,让那些长期缺钱少粮的学校首先得到实惠,完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水平,进而增强学生和家长对本校的信心。
国家应该加强对教育腐败与教育特权的监督,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受到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文/张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