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近日,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暨南大学共同在暨大举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了这一尖锐的问题。
费用高:学费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南昌大学甘筱青等教授指出,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元~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这4万元意味着什么呢?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是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据调查,有25.5%的学生表示“不愿再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可以说,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盲点多:300地级县级市无高等教育
高等院校经过连续扩招,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校新校区的热潮。专家们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加大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投入;应鼓励社会捐赠,对高校新校区建设多元化投入予以政策支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专家薛澜和侯龙龙则指出,在全国660个城市中,除了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市,在260个地级市和381个县级市中还有300个左右的地级市和县级市根本没有高等教育。下一阶段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尤其应当关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
定位偏:盲目升格片面追求“大而全”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则提出,单科性学院纷纷要改为“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并且追求成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许多专科学校及新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则以“专升本”为努力目标。这种盲目升格、片面追求“大而全”与“综合化”的选择,必然导致办学模式千篇一律、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科技成果量大质差的后果。参照国外做法,对大学进行分类是惟一出路。(文/秦晖 卢健民 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