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由头:
北大不会放弃按地域招生
针对一些委员提出的“同样的分数,在北京能上北大,在河南、山东只能读普通大学”的问题,许智宏解释,北大虽然建在北京,但每年录取的京籍学生数基本都是占录取总数
的15%左右,而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每年录取当地学生人数会占录取总数的40%以上;因为继续扩招,今年京籍生所占比例估计只会在13%。
针对政协委员“统一高考录取标准”的建议,许智宏表示北大不会放弃按照地域招生。他说,北京大学不仅仅是北京的大学,更是全国的国立大学,经费来源都是由国家拨给的,招生必须要考虑国家的人才战略和国家利益,“如果全国按照统一标准录取,那么西北的同学能进北大的可能就很少了。这不符合国家长久利益”。
推荐参考:
关注点:两个理由驳"地域歧视"
有两种"理论"为目前的高考招生计划指标不公辩护,一是高校所在地给了高校一定的支持。国家把高校建在某个地方,本身就是国家和这所高校给当地最大的支持,它可以带动当地科技项目和产业项目的发展,可以刺激和带动房地产、高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因此获得的间接收益可以说无比巨大而且源源不断,没有权利再要求招生名额回报。
还有一个辩护理由是一些大城市生源好,考生综合素质高。这个理由似是而非。名额分配得多,竞争不激烈的地方,自然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琴棋书画游山玩水等"素质课"上,但那就是素质吗?不以科学、合理的标准论素质,只凭印象以地域论素质,是为歧视。
关注点:高招指标分配的核心问题
高招指标分配的核心问题,就是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获得这些宝贵的资源。或者说,我们应该以什么的方式选择人才。为了证明教育投资的正当性,人们必须依某种方法去挑选这种教育的接受者,从而使他们获得赚取更高收入的一般资格。
一方面人们希望机会平等,即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公共教育资源;一方面人们希望机会与能力相适应,即只有那些最具有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公共教育资源;一方面人们希望投资与成本相适应,即谁投资,谁收益,一个地方对高等教育资源投资越多,也应该获得越多的利益。人们对高招指标分配制度的争论,也是围绕这几种价值之间的冲突展开。
关注点:名额分配应抑强扶弱
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都只是表面上的公平,而不是实质上的公平。试想,一个农村贫寒子弟与大城市中高家庭子弟以同样的分数考入同一所学校,这就是平等吗?当然不平等,前者分数的含金量不知要高出多少,他与他的家庭不知要多付出多少艰辛才能达到那个分数。
在目前,既然高考招生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要改变地域不公平现象,惟一的办法就只有尽量合理分配名额。多年来,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考生录取的比率一直很高,比起边远农村来显著不公平。应当向边远地区与农村地区有意识地倾斜,将主要城市与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进行适当缩减,将这些名额进行更合理的分配。
编辑点题:
北京户籍人口是1100多万,河南户籍人口是9000多万,但北京高招指标却是河南的五六倍。复旦大学40%名额分配给上海;中国科大1/6归安徽;武汉大学学生有一半是湖北人;浙江大学本地生源占70%……怎样合理分配名额,才能改变地域不公平现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是表面上的公平,全国统一标准是不是确实也不可取?按照考生比例向各省分配指标,各省统一标准、再预留一定名额照顾省内落后地区是不是比较合理的?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责任编辑 刘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