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3月24日电 今年初,武汉中学副校长、民盟武汉市委副主任邵树人等多名政协委员对全市418所初中开设刚半年的科学课提出多项质疑,呼吁有关部门暂停普及。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谭仁杰当即表态回应:科学课实验将继续进行,课时还要增加!
对一门新开设课程的争论到了如此局面,双方似乎都不想找台阶了。事实上,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物的科学课并非只在武汉面临尴尬。
“试错了怎么办?”
所谓科学课,即将原来初中阶段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四门学科整合成一门新的“科学综合课”。自2001年秋起,全国课改实验区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然而在实践中却在全国范围内遭遇了未曾想到的重重障碍,陷于难以为继的困境,许多学校纷纷退出。
北京市海淀区是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起初,有9所学校开设了科学课,到如今却只剩下了3所。而且,这3所中学中的两所,已把科学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课时大幅减少至每周一节。
即便全国惟一在全省范围内成功开设科学课的浙江省也非风平浪静。目前全国上科学课的学生有50多万,其中40多万在浙江。但据浙江省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的学会最近调查的结果,多数教师不赞同开设此课程。据此,浙江省科学协会已提议恢复分科课程。
可就是在有这些“前车之鉴”的背景下,武汉市教育局于去年9月仍然选择在全市初一年级试行科学课。参与实验的大部分学校感到措手不及:现有任课教师只经过暑期20天左右的培训就仓促上马;部分学校因缺师资,只好照搬以前的教学模式,甚至有的学校让体育老师代课。
武汉六中初中部主任张文亭说,科学课综合性强,教师需要同时具备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各科的知识,而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要求,能完全胜任的教师几乎没有。
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学生家长。“如果中考、高考相应改革不跟上,还不如以前分科踏实!”武昌的刘女士坦言,虽然科学课实验目的之一是“减负”,但目前中考实行的仍是分科考试制度,这显然与课程改革脱节。为防止孩子吃亏,她已准备了原来分科的教材和习题,自行在外“培优”补习。
武汉市水果湖二中一名学生家长的意见很具代表性:“孩子现在学的是综合性课程,进入高中后则要分科学习,到了高考又是学科拼盘方式,这是不是有点不近情理?”采访中,家长们大都表示不希望自己孩子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品:“试对了还好,试错了怎么办?”
“千万别停!”
教育界争论不休,家长们疑虑重重。而记者采访的学生们却都表示喜欢科学课,并疾呼:“千万别停!”
在不少学生心中,科学课轻松、有趣。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卢翔龙同学说:“体育课是身体运动的训练,科学课则是思维运动的锻炼,教我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一提到上科学课,同学们都精神十足。”
“每堂课都能自己设计实验,稀奇古怪的主意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解放中学常彦妮同学说,上了科学课后,她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好奇,课外常自己看书、上网学习知识。
科学课实验教学有关负责人陈系林通过抽样分析全市210名考生的试卷后说,学生科学的兴趣及相关能力有明显提高,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了改进,特别是探究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他说:“刚开始,学生大都在等老师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结果是什么。慢慢地,学生改变了这种被动等答案的习惯,常常主动参与,有时还主动设计简单小实验来寻找答案。”
“为什么要扼杀孩子们的情感,为什么要扼杀孩子们的创造,为什么要扼杀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当“叫停”声四起时,武汉版科学课教材主编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崔鸿教授一连问了几个“为什么”。
武汉市政协教科文卫处处长徐双明说:“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地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分数而学习,这就是科学课实验的追求,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教育方式改革的未来走向。”
“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利益!”
“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利益!”作为科学课实验的有力推行者,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谭仁杰的态度十分鲜明。他表示对科学课实验面对的挑战早有心理准备,但现在评价成效还为时过早。学生已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和兴趣,这正是开设科学课的初衷。
谭仁杰也承认,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看,会感觉到科学课程在开设上有它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为此,他公开宣布,市教育局今后的工作重点将主抓科学课的教学条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并完善评估机制。
据介绍,教育部已将第三、四期国家级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共120个免费名额全部给了武汉市。而在科学课与高中教学衔接方面,武汉市教育局目前正力争借即将启动的高中课改契机来化解。
《科学课》杂志执行主编姜允珍认为,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目前正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她说:“我们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考分。着眼长远,让民族的未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知识和什么样的素质,去适应社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她介绍说,科学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历程,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其知识、能力、志趣等得到同步协调发展,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早在20年前,我国小学的《自然》课就开始朝这个方向改革,当时也有不少反对意见。但实践证明,改革不仅必要,而且获得了成功。
“教育制度积弊的集中反映”
专家指出,透过就事论事的表象,关于科学课的开停之争是中国教育制度积弊的一个集中反映。
采访中,不少教育专家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弊端日益显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以“分”为本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基础教育阶段过分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发展的关注则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创新能力。
教育研究专家姚忆江认为,这些弊端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即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一是内容过于“繁、难、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二是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三是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四是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说,更为重要的是,现行教育制度下培养的不单是学生,还有正在授业解惑的教师。这种教育制度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带来的负面效应,很难培养出知识全面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他们本能地愿意守住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长此以往便养成了惰性。当务之急,师范类院校的课改也应跟上中小学课改的步伐。
徐双明说,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傲视西方的不是我们的教育,而是实践。“四大发明”与教育无关,与“八股取士”无关,当代中国的“两弹一星”制造群体也不是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下产生的。像湖北省有两所著名中学几乎年年输送“高考状元”,却至今没有培养一个“两院”院士,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文/戴劲松 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