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晏才宏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3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千余篇学生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一个视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师者,一个将讲课当作享受并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教师,只因没有“像样”的论文,年近花甲至死时还是个讲师,不禁令人嘘唏。对比起那些把
授课当作副业,把课讲得学生们不知所云的教授,人们在情感上的天平自然会有所倾斜。于学生而言,他们喜欢谁,需要谁,那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对于学校而言,拥有一大批能写论文的名牌教授固然是梦寐以求的,因为那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学校有很多好处。至于课讲得如何,就目前的职称晋升方式而言,影响是有限的。因此,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乃至于教授,最快的捷径就是埋头著述。然而,自古学校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教师以授业解惑为职责。学校里教授固然可敬,教师也必不可少,最好的状况是教授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师。
如今,我们的不少大学已经走向了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极端。其中有合理的客观因素,比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学是科研的主力军之一,自然需要鼓励教师搞科研;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那就是忽略了学校数万学生的利益,因为事实证明,既著好书又讲好课,那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大多数人很难做得到。一所好大学,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这就需要建立两套侧重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给晏才宏这样的教师一个公正的评价和相应的待遇,否则,不仅教师内部会形成混乱,也许最吃亏的还是学生,要记住,他们可是每年交了数千元学费的。
其实,晏才宏并不看重教授的职称。他早就作出了回答。他是一位真正的“教师”,他需要正面的评价,这才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如今高校的评价体系之下,晏才宏的软指标和硬指标综合而成只能算是个讲师。或许,晏才宏的死使得现有高校的评价体系面临“千余篇学生悼念文章”拷问的处境,多少会加速对高校评价体系的改革,但在现状未改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先给晏才宏一个客观的评价:他确实是一个好教师,因为他心中有学生。(文: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