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乌鲁木齐媒体一项对1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3%的学生长大后最想从事的职业是私企老板和企业家,理由则是工资很高。专家这样解读这一调查结果:现代商业文化和传媒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比如商业动作中的惟利是图,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主义,学校一个星期的教育抵不住社会上一天的影响,毕竟学生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和影响。
专家虽然没有直接说出答案,但惟利是图、实用主义等字眼还是表明,对这一调查结果——尤其对孩子们想当私企老板和企业家,基本是持否定态度。
对此,笔者却不这么以为。在这样的本真的调查结果里,有大量的积极信息,如果我们忽视了它们,误读了它们,那才是真正可怕的。
首先,中小学生敢于坦陈理想,这一点难能可贵。以往,很多孩子接受的多是书本上宣传的理想,注重突出个人理想要服务社会、创造历史等内容,孩子们有点“私心”往往不敢说出来。这次调查中,他们想什么就如实地说什么,并没有方方面面的顾忌,他们的理想源自个人理解前提下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在培养人性这方面,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半数孩子的选择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表明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愈加紧密。专家认为“现代商业文化和传媒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反过来,如果社会与传媒不对孩子起作用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同时,解读调查结果还要正确理解社会。专家用“惟利是图”“实用主义”等词语,在我看来,至少是对如今很多靠个人努力成功的企业家的误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逐利益的同时,只要合情合法,其实也一样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孩子们的理想是当私营老板和企业家,就意味着是惟利是图,再被扣上一个“实用主义”的大帽子,在我看来,多少总让人觉得有些“文革遗风”的味道在里面。
当然,半数中小学生想做私企老板,并不意味着是绝对的好事,这其中透露出很多的教育信号值得人们思考,但问题的关键是该如何理解它,如何引导它。比如要做私企老板,孩子们想的多是纯个人的利益,我们当然可以导之以社会价值,“工资高生活无忧”不正与我们现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相契合吗?适当引导一样能使小小的“歧路”变坦途。就像鼓励孩子一样,多对调查作些正面解读,会更具有建设性,也更有利于培育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记者:龚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