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数学大师丘成桐:奥数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教育大家谈:数学大师不会做奥数说明什么
谁来破解“奥数”这道难题
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日前应清华大学的邀请来京。他谈起“奥数”时说,“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他不赞成中国以“奥数”的形式培养学生。
这些年来,社会上面向孩子的竞赛满天飞,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恐怕是各种奥赛。奥赛已举办十几年了,按常理推测,在各种奥赛中脱颖而出的少年,应该大多都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事业并非如此。以奥数赛为例,丘成桐先生说,他教过几个得过奥数赛金奖的留学生,这些学生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刘克峰教授也证实说,他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见过多位得过奥数赛金奖的中国留学生,成功者寥寥无几。
西方有句谚语说:怀的是龙种,生下来的却是跳蚤。奥数赛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办法,但是实际效果,却又如此之差,值得我们深思。各种竞赛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扼杀了人才?
我们的家长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他们往往又抱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一举成名的幻想。奥数赛恰好成了家长们实现幻想的平台,于是他们让孩子们参加为奥数赛而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不惜为此花费大量钱财。有的孩子确有数学方面的兴趣,但更多的则是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实际上有不少家长把自己的热情当成孩子的兴趣,甚至强迫培养孩子的兴趣。结果是孩子参加完竞赛之日,也就成了数学兴趣丧失之时,即使有的孩子在奥数赛中脱颖而出,没有了好奇心,又怎能奢望他们取得成就呢?
更重要的是,虽然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像一张无形的网,天网恢恢,罩住了一切学生。参加奥数赛本应是学生,尤其是特长生依据兴趣的自愿行为,可是它往往变成了一种组织严密的行政安排。学校动员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全力培养特长生,就像填鸭一样,在参加奥数赛的名义下进行强化训练,期望学生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为学校争光。高校也推波助澜,纷纷规定奥数赛中的优等生可以免试入学或加分。如只要能在“奥数”全国比赛中取得名次,就可以免试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深造。
面对“奥数”带来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竞赛的主体不再是学生,而是演变成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学生则成了学校竞争的工具,学生的兴趣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校的利益。其结果必然是扼杀学生的兴趣——想一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整天泡在题海中会是什么滋味?这不是扼杀兴趣又是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失去兴趣,学生的动力之源就枯竭,也意味着一棵天才之苗的枯萎。国外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的学生参加竞赛,完全凭着兴趣去做,而不是像中国这样,进行系统的强化的训练。
因此,当奥数赛潮被人们不正确地认识和利用时,孩子的兴趣就会受到伤害,其结果只能是与人们期望相反,竞赛成为扼杀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的方法。 正如丘教授所说,“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我们必须改变观念,把奥数赛真正变成从学生兴趣出发,真正培养人才的平台。(文:马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