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来到南京,为三十四中的学生用生动的事例阐述了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他举例说,有一学生写了一篇600字的作文,其中竟有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等。他把这种现象“诊断”为“语言贫血症”。这是《现代快报》4月10日一篇报道提到的。
600字作文竟然用了72个“死”字,毫无疑问,把学生这种词汇量贫乏、积累不够、
想象力创造力奇缺的“作文病”称之为“语言贫血症”,是恰如其分的。但一篇作文72个“死”字,又不仅仅是“语言贫血”。这背后有没有更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呢?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名学生都写了哪些“死”吧!虽然郝先生仅列举了“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等三个句子,但这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
“心里烦死了”——这当是如今学生心灵极度焦渴的真实写照!面对父母对于升学的喋喋不休,面对老师对于成绩的“谆谆教导”,学生在夹缝中生存,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他们能不烦吗?去年“六一”前夕,一份面对上海市6至12岁少年儿童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会选择“不想让父母知道”;而广州市穗港澳研究所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10年来,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由23.2%增长到42.8%,不满率呈直线增长趋势。在孩子们眼中,本该是最亲的父母却成了“路人”,孩子们能不孤独,能不对这个世界说“心里烦死了”吗?
而“功课紧张死了”,则是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另一控诉。现在的学生学习之苦、之累、之枯燥、之紧张,有目共睹。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坠入“苦海”,练钢琴,学绘画,几乎没有闲日;尔后,上小学,念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日日披星出,天天戴月归,更是苦不堪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公布的“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结果显示: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而其原因绝大多数与学习有关,被调查者说“作业太多”的达到49.5%,排在首位。面对这重重大山般的学习压力,孩子们能不喊“功课紧张死了”吗?
随手就写出了72个“死”字,学生心情之压抑由此可见一斑。郝铭鉴是《咬文嚼字》的主编,他可以从一篇作文72个“死”字中看到“语言贫血”,这与他所从事的工作相符;但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只看到这些,包括家长,包括教师,包括所有教育管理者们,都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语言贫血症”上,必须要清醒地看到这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记者:吴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