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教育部发布了高考宣传报道相关规定。仔细推敲这个规定,我认为其中有些内容是必要的,有些则语焉不详。如“各新闻单位高考前不对与高考试题有关的内容作任何形式的报道”就不够明确。这一条并没有对传媒预测高考题作出严格限制,无法约束媒体以其他形式干扰命题;而干扰高考最甚,有损考生利益的,恰恰就是媒体猜题。
内地恢复高考29年了,从某种意义而言,高考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如果没有高考,
会有一大批人失去谋生的手段。在东亚地区,围绕高考种种奇形怪相层出不穷;而我们中国,因为人多势众,做事迅猛,猜题押宝,后来居上。
有家出版社的广告称,他们出版的高考复习资料“命中全国高考语文卷19分”。我认为仅让人掏了20元钱,就帮考生猜得19分,这是不得了的聪明。可是细看那“猜中”的具体证明,让人掩口窃笑。比如,他说,第二题(辨析字形)中4个选项16个词,他家“猜中”了两个,这分明是在蒙学生和家长:这一题即使“猜中”14个,也不一定能作出正确选择。
比起来,“猜中”作文题才称得上“俊杰”,因为这一题60分(个别地区升为70分)。有位知名全国的语文教师跑到江苏作报告,说他连续十年猜中全国高考的作文题,“一字不差”。我连听几位与会教师众口一词的转述,始知不是三人成虎。很奇怪,有如此神通,此前那么多吹捧他的报道为何没有透露过?那台下听报告的老师们为什么不赶快动手把他绑架回去呢?一位知名教师无知并无聊到如此地步,也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这种跑江湖者信口开河的影响也有限,声势最大的还数当今媒体。报纸电视加网络,一点风吹草动,瞬时传遍天下。去年部分省区自主命题后,一些地方报纸为增加发行量,高考前夕,约请名师猜题押题。有些栏目引人注目,如“名师预测今年作文”、“高考作文猜猜猜”等等,大事宣传,不遗余力。有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在5月份请高考复习专家作预测,连续几天,每天出三五道“话题”作文题,这些话题涵盖范围比较广,也就是说但凡有可能沾边的话题,都列出来了。然而,根据考试命题的有关规定,为防止形成不公平考试,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的题目(复习题、例题、预测题等等),但凡媒体上出现过的,命题工作组要尽可能回避,连相似也是犯忌的。于是已经被封闭的命题组每天都得提心吊胆地看外面的报纸,哪怕媒体猜题擦着点边,也尽可能地修改题目。2004年高考后,好几个省市的命题专家都说过这样的苦恼。请想:在这种接连不断的干扰下,命题会有怎样的结果?虽然不至于被逼上绝路,但是为防止意外,有些地方制题只好“冷”一些,设法出其不意。然而这一来就很可能害苦考生!他本来就比较畏惧作文,有个难度适中的题目,他或许还能正常发挥;如果难度加大,题目变“冷”,他完全可能莫名其妙,思维“短路”,胡乱写一通。
教师和考生只要冷静地想一想,这个道理很明白。也就是说,媒体每猜一题,这一题就被排除;媒体猜题越多,命题的干扰越大;而真正坐在考场上写文章的,既非媒体编辑,也非猜题名师,吃苦的是考生。如果媒体的确想考生所想、急考生所急,也当想到猜题非但徒费心机,而且会给一部分考生造成终身遗憾。
稍有点经验的教师都应当知道,猜题押宝不是考试的正途,特别是对付高考。老老实实地教学,有针对性地复习,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只要这样做,高考是不会吃亏的。
我不反对媒体关注高考,我甚至认为它们应当积极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反对教育腐败,帮助改革高考,就这方面工作而言,可做的事很多很多;至于猜题押宝,还是让跑江湖卖膏药的汉子们去忙吧。
-本版宗旨:刊登学者独立的分析、评论文章,点评网络论坛思想热帖,为独立、理性的思考提供兼容并包的思想资源。(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