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江苏省自学考试办公室了解到,今年江苏省的自考队伍中出现了3000名研究生。苏州大学一位历史学博士报考了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今年要考《法学概论》等4门课程。江苏省2004年对该省全年自考生考前学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1600多名研究生报考专科自考专业。 (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这种看似“舍本逐末”的高学历者博低文凭的现象,我认为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反映
了高学历者在求学、就业中对自己的重新定位。以及社会对人才使用的逐渐成熟。虽然这才是初见倪端。
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分析说,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高学历者报考自学考试的主要原因。而从考生本身来说,“高考低”原因有二:一是研究生就业后为了进一步适应岗位的需要;二是一些不满现状的高学历人才为跨行业跳槽积攒知识资本。
在人才高消费的社会浪潮中,为何会出现这种“高考低”的现象?如果出于适应岗位的需要,那岂非说明许多高学历者并不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为了“跳槽”的需要,则说明高学历人才资源的社会配置存在偏差,难以达到最优化,这之间存在种种悖论。但恰恰是悖论和矛盾说明,我们的社会在人才消费上正在经历动荡。尽管人才消费“居高不下”,尽管人才资源社会配置存在偏差,但一切都在矛盾中前进着。处于人才高端的人们,对这些动荡做出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标本示范。
应该看到,“高考低”是有一定风险的。对社会来说,“取低去高”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个人来说,有可能对以前学历推翻也造成浪费。高学历考生之所以冒着风险“屈尊低就”,是基于他们对人才消费“价格虚高”的再认识,是他们在“曾经沧海”之后的回首,这种认识造成了他们的理性回归,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观、就业观。
人才高消费是现实,人才的消化不良也是现实。可喜的是,社会在激变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调整功能产生了“高考低”现象。这是一种“痛定思痛”的反思,是一种现实和另一种现实碰撞的积淀。基于这种现象,我们有理由期待,社会对人才的消费理性将逐渐趋于成熟,人才资源在就业中的理性也将向理性回归。(作者:张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