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取消师范生是对基础教育的片面理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4/27 13:52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 刘化喜 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研讨会上传出消息:教育部正在酝酿师范院校的招生改革,拟取消师范和非师范专业的分别招生规定,这意味着在我国有百年历史的师范生将会消失(4月26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
师范教育,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取消师范生,传递的第一个信号可能是社会对中小教师的需求不再迫切。但是,仔细解读教育部门的想法,却是为了达到“2015年-2020年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本科化”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加强综合性,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是淡化教师教育,更不是取消教师教育”。 取消不仅不是淡化,而是为了加强。由此理解,取消师范教育,乃是因为现有的师范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要,是因为“非师范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要好于师范生”。 就知识层面而言,综合性大学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可能较高。但是,教育的内涵是很宽广的,即便是学校教育,也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包括对一切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对一切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吸收。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化地通过某位教师抑或是某几位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实现的。 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相对而言,除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对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取消师范生,让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恰恰忽视了重要一点,即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技能,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中小学教师未必需要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有多么高深的专业理论,他们更需要的是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是对学生学习态度、方式的引导,是如何去爱学生,如何去组织教学活动。而在这些方面,师范生的优势则是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所不能及的。 |